临安城美食录 第1节

    《临安城美食录》
  作者:闻笛解酒
  文案:
  林稚一朝穿越,成为临安三无人员,没钱没房没身份,为了谋生只好干起老本行。
  于是,一家名叫“林氏食铺”的小饭馆悄然出世——
  滴酥鲍螺甜香不腻,乳糖圆子绵软可口;
  蟹黄包子用筷子一戳,热乎乎的汤汁流出来;
  乌鱼子抹上米酒,平底锅里煎一煎,又软又糯又弹牙;
  冰雪冷元子用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冰凉香甜……
  食客们:“真香!”
  *
  众人皆知,大理寺少卿孟琼舟虽生得俊美至极,性子却冷冷淡淡,还患有厌食症。
  可后来人们却发现,这位孟少卿不仅总在林氏食铺吃饭,还经常帮店老板洗碗……
  对此孟琼舟表示:帮老婆洗个碗怎么了?
  人美心善超会做饭温柔受x高贵冷艳不爱吃饭闷骚攻,1v1he
  食用指南:
  1受圣父,吃不下慎入;会有角色单角头受
  2仿宋,半架空,内含大量私设,婉拒考据及各种写作指导
  3攻虽然有厌食症但是身体强壮
  4除攻受以外全员直
  内容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搜索关键字:主角:林稚,孟琼舟 ┃ 配角:好多人 ┃ 其它:
  一句话简介:吃饭赚钱谈恋爱
  立意:认真生活,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
  第1章 那种生意
  清晨,天色将亮未亮。尚未完全升起的日头半明半暗隐映在云间,淡淡的橙红,像一块流心奶黄月饼。
  流心奶黄月饼,用大量软化黄油加糖粉搅打,做出来的月饼皮子浓郁酥香,中间的奶黄馅儿更是口感带沙、绵密细腻,要是在微波炉里叮一下,蛋黄热乎乎地流出来,味道更佳。
  可惜这里没有微波炉,甚至也没有月饼。
  林稚微微叹口气,掂了掂肩上的包袱,继续沿着十里天街一路向南。
  一路上,临安城花天锦地的风貌尽收眼底。
  青墙黛瓦的民居分布在州桥两侧,鳞次栉比,商家店铺也多了起来。
  大街东侧接连有鱼市、肉市、金银铺、彩帛铺、漆器铺,琳琅满目;西侧则有羹店、酒店、香药铺、珠子铺、果子行等,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磨剪子哟——”
  卖剪子的货郎摩挲着手上的两块铁板子,“当当”敲得起劲,配上一把好嗓子可劲儿吆喝,声音传到深宅大院,很快就来了生意。
  同样的道理,卖百货的,摇着拨浪鼓,唱着货郎歌;卖糖果的,箫声为记;卖酒的,吹着玉笙,拨着管弦;卖鱼的,卖肉的,卖油的,补锅的……吆喝之外,各有相配的乐器声。1真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过这些暂时都和林稚没什么关系。
  当务之急,他需要找到一处价格实惠的住处暂作歇脚——关键是价格实惠。
  不知走了多久,他在街道尽头的一座客舍前停住脚步,“吱呀”一声推开了门,待看清舍内景色时,不由得一愣。
  无论是墙壁还是褪了色的廊柱,甚至是稍平整些的假山石头,到处都写满了长长短短的诗句。
  五言、七言、词、百字令,还有几句用来凑数、不讲究平仄对仗的打油诗。
  反应过来,林稚哑然失笑——这可能就是宋朝独有的人文风情吧。说不定,上面还有某位他前世久仰已久的名家亲自题写的真迹。
  念头刚转到这里,便听到有人问话:“客官,是打尖儿还是住店?”
  林稚那抹没来得及散去的笑容还挂在嘴边,扭头答道:“住店。”
  捕捉到这缕甜丝丝的笑意,老板娘居然有几分感动:好久没见过如此标致的小郎君了!
  不得不说,林稚生了副十分讨喜的长相。
  白净小巧的脸上,长长的睫毛宛如鸦羽,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漂亮的小伙子谁不喜欢?四十来岁的老板娘把扫帚搁置一旁,笑盈盈地迎上来,“小郎君打算住几天?咱家店多住多优惠的。”
  想了想包裹里为数不多的银钱,林稚道:“先住半月。若是要续住的话……我再提前告诉您。”他现在身上所有的钱,加起来最多只够他住二十天。
  “好说好说!”半月小住对见多识广的老板娘来说实在不是一笔大生意,但她丝毫不在意,笑着说:“小郎君莫要如此客气,我啊,姓赵,家中排二,你便叫我二娘吧。”
  林稚从善如流:“赵二娘。”说着便把一样物什推过去,“这是我的公凭,请您过目。”
  宋朝的公凭类似于后世的身份证,行走江湖,没了它可不行。
  赵二娘原本没想细究这个,没想到林稚如此懂事明理,又看他身上衣着虽不华贵却也干净讲究,估摸是个来体验生活的小公子,越发对他心生喜爱,接过公凭随手一翻——然后脸上的表情就僵住了。
  白纸黑字,“慈幼局”那三个大字实在有些显眼。
  临安城内,朝廷创办了许多专门收养弃婴的儿童福利院,名叫慈幼局。政府出钱雇奶妈哺育,每月发放粮食和衣服,直到将这些可怜的孩子养大成人,然后让其自觅生路。2
  赵二娘前几年曾路过慈幼局一次,对那扇略微掉漆的朱红色大门很有印象。
  “才二十岁,这小郎君真是可怜……“联想到自己在外做工的儿子,她心中感慨,继续往下看,在看到林稚的名字时突然顿住。
  姓林,又是在慈幼局长大……只怕多半和那位有点关系。心中的叹息更甚:“多知事明理的孩子,可惜这辈子就这么毁了。”
  赵二娘收回目光,装作自己没看出端倪,不动声色笑道:“‘韶颜稚齿’,小郎君的名字起得好啊。”
  林稚也笑:“谢谢二娘。”
  这句夸奖他确实受得起。前世他在毕业典礼上喝多了,再一睁眼,就成了一千多年前与自己同名同姓的罪臣之子。
  原身的父亲林政威是前任太傅,位高权重,因意图谋反而被抄家,官家感念幼子年岁尚小,便放其一条生路,安置于慈幼局。
  可惜原身身娇肉贵,受不住清贫生活的磋磨,十岁那年便撒手人寰,换成了林稚这个倒霉蛋。
  这具身体太弱,在他的有意调养下才好了不少,但还是在慈幼局多养了一年多才出来谋生。
  距离他初到异朝,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
  “林小郎君,跟你介绍一下,咱家店里的客舍分为两种,一种带小厨房,一种不带,相应的价钱嘛也有所不同,带小厨房的要稍贵一些。你打算住哪个?”
  从纷繁往事回过神来,林稚眼睛一亮,半点没犹豫:“要一间带小厨房的。”
  带小厨房的屋子租金稍贵,但可以自己买食材生火做饭,总算账下来,还是比一日三餐在外买吃食要划算不少。
  付过银钱,赵二娘带他去看房间。
  屋子不大,拾掇得很干净,再加上那间解决了眼前燃眉之急的小厨房,林稚觉得很满意。
  赵二娘走后,他卸下肩膀上的包袱,简单收拾一番过后,出门买些东西。
  正值中午,小小的旅店迎来了今日第一波客流高峰,店内没有其他小厮,赵二娘前头排起了不长不短的队伍,她正握着笔,挨个给客人们登记入住。冲她略一点头,林稚转身走出去。
  正午的临安城更是热闹非凡,不说别的,光是小吃摊就多了起来,熬肉、干脯、鳝鱼包子,还有旋煎羊白肠、抹脏红丝、盘兔、辣脚子、姜辣萝卜……
  听慈幼局的李局长说,若是在夏天,还能吃到清凉的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等等。
  林稚成功地把自己看饿了。
  正好路过一个卖羊肉馒头的小贩,他斥五文巨资买下一个,拿在手里边吃边转悠。
  本朝人的饮食概念自成一派,把馒头称作“炊饼”,把烧饼称作“胡饼”,把饺子称作“馄饨”,他现在手里拿着的这个,其实就是后世的包子。
  林稚刚穿过来时在称呼上闹了不少笑话,害得他好长一段时间不敢随意开口,生怕又说错什么,叫人看出壳子里面已经换了人。
  好在和他一起生活的人,都是一些比年仅十岁的他还要小的小豆丁,和他们的童言无忌相比,他那些口误就算不得什么了。
  转转悠悠,来到一处猪肉摊,林稚问:“请问猪肉怎么卖?”
  卖猪肉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年轻小伙儿,正聚精会神地翻看手中的话本,那副专注的模样,让林稚联想到前世随处可见玩手机的低头族们。
  小贩头也不抬地道:“三十文一斤。”
  在本朝,一斤算十六两。如此平摊下来,一两猪肉还不到两文钱。林稚想了想:“麻烦给我来半斤。”
  本朝人并不爱吃猪肉,就连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先生都曾言:“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再加上朝廷严令禁止宰杀耕牛的政策,羊肉成为本朝的肉类至尊,成为招待宾客的上乘之物,猪肉却是无人问津。
  林稚倒是不挑,猪肉牛肉羊肉都可入口,来买猪肉不过是因为价格便宜。
  一听他只买半斤,小贩漫不经心放下手中话本,抬起头时却愣了一愣,好几秒后才拿刀切起猪肉。
  他边切猪肉边寻思:“这人长得挺好看,却啃着馒头,又买了最便宜的肉,还只买半斤,估计家境不是太好,不如……”
  切完猪肉,拿出一截细绳扎紧捆好,小贩将肉推过去,半是好心半是轻佻地建议:“这位小郎君,有没有想过做那种生意?来钱快。”
  林稚正专心致志学习他庖丁解牛的手法,冷不防被这么一问,一时没反应过来,眼睛里透露出迷茫:“什么生意?”
  作者有话要说:
  1《活在大宋》
  2参考百度百科
  食用指南:
  1受圣父,吃不下慎入;会有角色单角头受
  2仿宋,半架空,内含大量私设,婉拒考据及各种写作指导
  3攻虽然有厌食症但是身体很强壮
  4除攻受以外全员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