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 )他们虽然不敢向扶桑军投降,但显然他们知道中原汉人文化的仁慈,没有意外,中原汉人不擅杀俘虏。
  城外的百里无忌、百里康见到辽军投降,也轻轻吁了一口气。
  如果辽军再不投降,只能火枪兵直接攻城了,因为火炮已经没有几发炮弹了。
  火炮的缺点在这个时代是致命的,没有很好的道路,行军和补给相当困难,而火枪兵的射程太近,不过二十丈,如今攻下辽阳城,如何守得住还是问题。
  最主要的是,从守城辽军口中得知,耶律璟和铁骑兵已经返回上京,那百里义想必也被掳到上京了,而这个消息就断绝了百里无忌通过军事手段救回百里义的念头。
  而事实,凭借现在的实力,辽阳城的明军也无力继续北攻了。
  如今,要保住百里义的性命,只能靠交涉了。
  但百里无忌绝对不想主动和谈,这个时候谁先提出和谈,那谁就会陷入被动。
  百里无忌需要明军在辽阳城坚持到和谈完成,辽阳城辽国东南的重镇,失去辽阳城,辽国就失去了东南的屏障,这是一手大牌,百里无忌不相信,辽国失去辽阳城还睡得着觉。
  为防万一,百里无忌派人传令于彭晓,令其舰队北移至辰州(治所建安城,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若遇不测,辽阳城中的明军可向西南辰州撤兵退,到时在舰炮射程的掩护下。安全撤退应该不成问题。
  ……。
  辽阳城失陷的消息传到辽国上京,整个辽国朝廷震动。
  明军能轻而易举攻下万人防御的军事重镇,这样的战力不能不让辽国朝廷心惊胆颤。纵然是凶狠残暴、自恃武力的辽帝耶律璟也不禁后怕。
  他是见识过明军火枪威力的,但他却没有见识过百炮齐鸣,而此时辽阳城的陷落让他为自己能迅速返回上京而庆幸,由此对耶律撒剌更是心生感激。
  这次与扶桑国莫名其妙的战争损失了辽国十七万大军,而与明军的短暂交战,更是令镇国之宝铁骑兵折损了三成,这让耶律璟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辽国与明国不同。契丹族本身就是由各个部族汇聚而成,而整个契丹族人口不过一百多万,辽军真正的组成部分是来自奚、室韦、阻卜等二十多个部落。当然还有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服的原渤海国,也就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国家,粟末靺鞨族中的黑水靺鞨后来演化成女真族,就是后世满族的祖先。
  这么多的部落汇聚在一起才建立了辽国。而真正掌握在辽国朝廷手中的精锐辽军不过四十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士兵来自与契丹族相近的部落。
  唯有铁骑兵全部是契丹族人组成,故不轻易示人,引为镇国之宝。
  而如今十七万大军伤亡,铁骑兵折损,让契丹族对于辽国的统治力明显下降。被辽国掳来的各个民族的外族人开始心生异志,犹以汉人为多,也以汉人为最。
  辽国契丹官员和汉人等各族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耶律璟与明国和谈,避免两线开战。同时对辽阳府的陷落,一致请求通过和谈。收回辽阳府。
  甚至连当初被耶律阮软禁在祖州(今内蒙巴林左旗西南)的述律平也上书耶律璟与明国罢战,而在写完奏折时,这位七十五岁,名扬南北的述律太后死了。
  在辽国上下一片呼声中,耶律璟不得不答应与明国和谈。同时为了安抚以耶律娄国为首的契丹皇族,耶律璟令耶律撒剌为主,宣政殿学士李澣为辅,负责与明国和谈事宜,而底线是明国必须退出辽阳、来远二城,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属,辽国官员虽然有不同意见,在辽帝耶律璟说了一句“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于是再无异议。
  辽国此时的中枢官制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两大系统。
  契丹以东向为上,皇帝宫帐座西向东,官员分列宫帐两侧,因此官职都分称北、南。
  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制仍保存着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迹。职名多源于突厥、回纥,建国后又采用汉人官制的某些职名。
  可以说,这是一国两制的雏形。
  耶律撒剌、李澣二人领旨之后,遂向辽阳城派遣了使者,以约定和谈日期。
  而百里无忌正在辽阳城等待着辽国出言和谈,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定下五天后进行两国和谈,而在此期间,两军停战。
  这时,从燕云陈延正传来一个坏消息,周国驻守镇州成德军节度使郭崇和驻守定州的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有调兵北上之象,请求百里无忌给予指示,如何应对。
  百里无忌有些惊讶,郭威不象是言而无信之人啊,极有可能是周国两个节度使见有机可乘,擅自调动兵力,想趁火打劫。
  于是,百里无忌复信,命令陈延正加强警戒,不得率先开战,如遇攻击,则可以还击,但不得南下进入周国疆土,一切待自己回去之后再行定夺。
  同时,百里无忌释放信鸽,传信金陵徐世铭派遣使者与郭威交涉,以确认情况。
  五天后,在辽阳城中,百里无忌亲自主持了与辽国铁骑兵统领、总汉儿司事、中书令耶律撒剌、宣政殿学士李澣的和谈。
  正式会谈开始时,百里无忌第一句话便是,和谈的前提是明国都指挥使百里义的安全返回。
  这令李澣很意外,辽军有俘虏明国大将么?李澣带着询问地眼神望向耶律撒剌。
  耶律撒剌面不改色回道:“明国皇帝陛下,百里义确实在上京,而且过得很好,他已经不打算回到明国了,纵然您是明国皇帝,也不能勉强百里义回到明国吧。”
  百里康闻言嗤之以鼻,说道:“这话由你来说不合适,得百里义自己来说。”
  耶律撒剌却不理睬百里康,对百里无忌施礼道:“明国皇帝陛下,百里义已是我的丈夫,我的话自然有效。”(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