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君临天下_分卷阅读_88

  “我说我说,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年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作者有话要说:
  简直无法控制自己剁手的手,我都不知道我的那么多眼影和口红怎么用得完,泪~
  第40章 遇险
  说到易州的酿酒历史, 这件事得追溯到成祖皇帝还是秦王世子的时候。
  因为前朝元正皇朝覆灭的时候,红河以南的朱夏国趁着中原大乱的机会, 出兵侵占了易州南方整整十四个郡,等于是分去了大半个易州, 留给大衍皇朝的不足十个郡,实在是可怜得很。
  大衍皇朝开国以后,主要的威胁来自北方, 主要的精力也投向了北疆, 无力顾忌南疆。
  直到兴祖皇帝在位期间, 不作不死的朱夏人出兵侵扰易州,被镇南侯上官翊抓住机会打反击,收回了被占去的六个郡。此后朱夏人学乖了, 再不敢轻举妄动, 大衍皇朝没有机会, 也按兵不动。
  至于易州剩下的八个郡,是成祖皇帝在他的父皇中宗皇帝废帝自立那年才彻底光复的。
  易州多山地, 人口也不算少,长期以来又是半数以上的领土被朱夏占据, 剩余的部分人口众多耕地有限,能勉强养活当地人就不错了,根本说不上有什么结余, 更不可能拿粮食去酿酒。
  但是成祖皇帝光复易州以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复易州南部之后, 大衍皇朝按惯例设郡县,又给当地的居民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政策。
  就是他们愿意当朱夏人,可以带着自己所有能带走的财产南下过红河,朝廷绝不阻拦;他们要是愿意当大衍人,那就登记造册,该分田地就分,该服徭役就服,一切就跟易州其他地方一样。
  脱离帝国直接统治两百多年的故土,上面生活的人来源非常杂乱,有大衍人,有朱夏人,有南越人,还有各国血统都有说不清是什么人的,真要全部搞清楚是不可能的,只能看各人的想法了。
  但是有一点,是让成祖皇帝父子感到非常兴奋的,那就是比起人多地少的易州北部,新回归的八个郡称得上是地广人稀了,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远远没有达到上限,可以安置大量的失地人员。
  允许原来生活在易州南部的人成为大衍人是一回事,可让他们在哪里生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宗皇帝吸取之前开拓灵州的经验和教训,把易州南部的原住民大量迁居到了内地,给他们安排土地和房屋,再从内地各州迁了大量的失地人员去往易州,从而达到安抚民心稳定边疆的作用。
  易州是大衍境内最靠南方的州之一了,多山多水,雨热同期,粮食产量并不算低。
  以前的易州粮食紧张,时不时就闹饥荒,主要还是人太多地太少,单位产量却是不低的。易州彻底光复以后,迁进的人员较之迁出的略多一些,可是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却是大量增加了。
  刚开始,中宗皇帝不仅不收易州的粮,还不收税,这是参照灵州的先例。
  可是没过两年,兼任太子内君的昭阳侯就说了,易州可以不缴粮,但是不能不纳税。中宗皇帝看了儿婿递上来的折子,马上就准了。灵州苦寒,不特殊照顾不行,易州还是算了,条件太好了。
  然而就是这样,易州越积越多的粮食还是让人头疼。据说当时去了易州南部的内地农民,每个到了那边都是大吃一惊,这么好的天,这么好的地,以前怎么就不产粮呢,是不是朱夏人不会种。
  这样的猜测大致是正确的,朱夏人的确不是很会种地,至少和中原人比起来是这样的。肥沃的易州南部在他们手里,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似乎认为,一块地一年种一茬儿就不错了。
  可在中宗年间,易州不要说一年两熟了,一年三熟都不稀奇,粮食可不就越来越多了。
  如果易州的对外交通发达一些,这么多的粮食肯定是要运出来的。易州不缺粮,总有地方缺,互通有无是件双赢的好事。可惜易州周围的山太高太险了,空手走都不容易,如何还能运重物。
  最早让易州人酿酒的就是成祖皇帝,这在当时的朝堂上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