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卿卿 第117节

  风昭然揉了揉额角,迎来了清晨第一场抑郁。
  *
  姜宛卿不知道风昭然打算怎么挖地道,不过她留心看了一下,县衙附近有一所老宅正在修缮,每日都在动工。
  地道应该就从那里开始挖的,姜宛卿猜。
  不过她没有去问风昭然,他的谋划足够深广,不需要她多过问。
  她只希望这地道能挖得快一点,早点儿把银子搞出来。
  安居之后的灾民试图找些生计,但已经破损过一次的城池不足以一下子接纳这么多人工,多数人还是找不到出路,只能在道观寺庙领救济。
  但他们都知道这救济不可能管一辈子,哪怕从九天延长到四十九天,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担负着一家生计的男人们愁眉不展,最终决定让妻小留在这里暂时栖息,自己则去别的地方碰碰运气。
  都是遭逢大灾,别的地方灾民正源源不断过来赶这场法事,这种“碰运气”也着实是运气而已,所以眼下看起来虽是吃住有着,但大人们脸上皆是一片愁云惨雾。
  只有孩子们依然在为每天的发糖时刻开心,早早就排好了队等着。
  在大灾中见多了人世无常,姜宛卿最喜欢的还是把糖放进孩子手心、看着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的这一刻。
  太守府前院官署。
  姚城县令陶润安跌跌撞撞地跑进了杨遵义的书房。
  “身为朝廷命官,这般慌慌张张成什么样子?”杨遵义正在书案上气定神闲地练字,不紧不慢地训斥。
  “大人不好了,银子、银子不见了!”
  杨遵之骤然变色:“你说什么?!不是让你把银子好好藏起来吗?!”
  “下官不是请示过大人,把银子放进粮仓了吗?银子全埋在粮食里,谁也瞧不见。”
  陶润安满头都是冷汗,面无人色,“大人还说越是显眼的地方人们越是不会发现,折成银票朝廷还有可能顺藤摸瓜,直接囤银子才稳妥,前些日子县衙遭了贼,下官还加派了人手着重看守,日夜轮值从不离人,可今日下官今日进去的时候,却发现粮仓里粮食全在,可银子全没了!”
  杨遵义目光如电:“什么时候遭的贼?你怎么没说?!”
  “就一个贼影子,也没丢失什么东西,这种小事下官便没有来打扰大人……”
  “蠢货!”杨遵义一记耳光甩在了陶润安脸上,“那是人家在投石问路!”
  陶润安捂着脸,不敢做声。
  他在发现银子不见之后立刻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已经晚了。
  姚城上下铁桶一般,全是自己人,太平太久了,久到让人忘了提防,完全没把那个贼人当一回事。
  “那可是五十万两银子,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出去也得费功夫,全城封锁戒严,可疑人等一律捉拿候审,彻查县衙方圆五里内所有房宅,一旦发现异样即刻来报,如有反抗格杀勿论。”
  杨遵义在书房内急步踱步,每走一步都发出一个指令,他的师爷和心腹全被召来。
  “去查查那位太子这几天在做什么,多带几个大夫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快病死了,这事是不是他动的手脚!”
  陶润安紧张地咽了口口水,“离县衙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民宅,是一位致仕的老翰林所居,近来因为儿子要成亲,所以正在兴修房屋,日夜动工……”
  这话没有说完,又挨了一记耳光。
  “早干什么去了!”杨遵义怒吼,“这些银子若是找不回来,你也不必再来见我,自行了断去吧!”
  *
  姜宛卿的马车驶过大街,就看见太守府的府兵和县衙的衙役冲进街边一所民宅。
  民宅的大门敞开着,尚有挑着砖石的匠人进进出出,正是那位修房子的那一家。
  姜宛卿心里一惊,刚想开口让宋晋夫停下马车,一想不对,这不是她该看的热闹。
  但她的心已经悬起来了,耐着性子待马车到了前一个街口,停下来去路边的茶楼喝茶。
  那户人家门前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知道他们家是犯了什么事。
  很快消息便传了过来。
  坏消息是,老翰林一家老小都被官差五花大绑带走了。
  好消息是,除了人,官差没有带走别的,显然他们没有找到银子。
  那家人戴着木枷,被押着从茶楼下经过,无论男女老少皆是涕泪满襟,满口喊冤。
  唯有领头老翰林须发皆白,面色沉静,不怒不争。
  姜宛卿看着他们一步步向着官府走去,好像在走一条不归路。
  从茶楼离开后她一直没有说话。
  宋晋夫平时都是跟着姜宛卿在道观这边,对风昭然的计划仅限于那天被调去当了一回飞贼,但见姜宛卿神情不对,便问怎么了。
  姜宛卿心里有点闷闷的,有纷争就有牺牲,但看着牺牲就在眼前,心情还是很沉重。
  进道观的时候,谢氏大约是才得了消息,正失魂落魄地往外赶,姜宛卿唤到第二声她才听见,然后勉强说家里出了点事,要回去一趟。
  姜宛卿可以肯定了——风昭然成功了。
  银子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他的手里。
  宋晋夫也嗅出了不一般的味道:“你要不要回太守府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用,我去了也只是碍事吧。”
  银子的事情必须解决,越快越好。
  灾民太多了,单靠这场法事的救济只能保证勉强的温饱,且闻讯而来人越来越多,屋子也快挤不下,若是风昭然修堤无法开始,人全集中在姚城却无事可做,将会有大麻烦。
  而做这些事,风昭然比她强得多。
  一时间,姚城街道上到处可见搜人的官差,南北城门也封闭,赶来投奔的灾民被挡在外面。
  一时间人心惶惶,又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消息隐隐约约地传出去了一点,说县衙丢了大笔银子,但县衙的人很快辟谣,说县衙根本没有大笔银子。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陶润安和谢氏强自镇定,照旧升堂的升堂,做法事的做法事。
  谢氏明显魂不守舍,出了好几次错,姜宛卿说她太累了,让她去休息。
  两人正说话间,门外响起喧哗声。
  近来灾民越来越多,大多找不到活干,只好闲着生闷气,很容易便会起摩擦,每天都有两三场小架要打。
  姜宛卿对这点很头疼。
  但这次她走到门外,看见的却不是争执,所有灾民都围在门口,只有惊呼与议论声。
  被他们围着的是十辆马车。
  每一辆马车上都押着沉实的木箱,单从车辙的深度便可知份量极重。
  站在马车前的是陶家的管家。
  谢氏讶异:“老关,你来这里做什么?”
  “奉大人之命,为这场法事随敬。”老关道,“夫人,还不快去请娘娘来点收。”
  谢氏:“点收什么?”
  老关打开了马车上的箱子。
  秋日的阳光极为明亮,而箱子里的东西更明亮。
  是银子。
  白花花的银子。
  老关打开了一只又一只箱子,每一只里面都是银光耀眼。
  若不是每辆马车房都有全副武装的官差看守,这么多的银子出现在这么多人面前,只怕要引起一场灾难。
  谢氏眼睛里全是银光,失而复得,尤为珍贵。
  “都找回来了?”谢氏摸着银子,做梦一般问。
  “找回来了。”
  姜宛卿也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银子回到了陶润安手里,风昭然输了吗?
  但陶润安为何又要把银子捐出来?
  他们把银子藏得那么严实,不就是为了私吞吗?
  这也是谢氏对老关的疑问,老关道:“这是那位大人吩咐,老奴只是照做。”
  “那位大人”,显然是指太守大人。
  陶润安其实姓杨,是杨遵义的亲侄子,杨遵义为未落下任人唯亲的把柄,所了杨润安过继给了一位陶姓亲戚,改姓陶,慢慢升到了县令。
  除了最亲近的人,外人都不知道两人的关系。
  陶润安并没有什么才干,之所以这么得杨遵义信任,就是因为这层关系,外加他听话。
  只要是杨遵义的吩咐,不管明不明白,反正先办了再说。
  谢氏是夫唱妇随,当即便应下来,表示这些全是陶润安捐来做法事的。
  姜宛卿:“捐这么多?”
  会不会有诈?
  难道是他们虽然收回了银子,却已经被众人看见,无法再私吞,所以干脆拿来收买人心?
  谢氏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开口诚恳地道:“不瞒娘娘,我家老爷祖上原是做买卖的,攒了一点微薄的家底。如今眼看娘娘为姚城百姓如此尽心尽力,我家老爷身为姚城父母官,愿意变卖家产倾囊相助,这些便是我们的一片诚心。”
  她倒是没有放过机会,把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清朗朗,巴不得周围每一个人都听见。
  姜宛卿觉得这里面很不对劲。
  但无论如何,风昭然的计划是搞银子,现在银子既然已经搞到了手,也管不得许多了。
  “那本宫便替整个庆州所有的受灾百姓,谢过贤伉俪。”
  谢氏自然是说了一顿歉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