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441节

  在地图上划了一下,他说道:“这一次对方来的人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老朋友了。”
  一边的李成梁也是脸色凝重的点了点头,“是一次大手笔。”
  李成梁笑着说道:“董狐狸来了。你看看,一起来的还有速把亥、炒花。各地都有奏报,还有很多不明的人马。”
  “对,手下人来报,脑毛大也来了。”
  闻言,戚继光笑着说道:“他们来的倒真整齐,看来陛下判断的没错,这些人这一次真的是难过了。所以他们准备对咱们下狠手,来一把狠的。”
  “广宁、锦州一线肯定是他们突破的重点,看来这一次有的打了。”说这话的时候,戚继光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一点都不觉得困。
  旁边的徐渭看着戚继光,也不觉得奇怪,甚至让他隐隐有一种回到当年的感觉。
  这一战能不能打赢,徐渭心里一点都不担心。
  戚继光是什么人?
  这些人这些年也没少闹腾,在辽东被李成梁教训了好几次,只不过他们每次都是单独行动或是一部两部联合。
  这一次显然是一次大联合。从这些名字当中就知道了,除了朵颜三卫之外,还有内喀尔喀五部,甚至还有查哈尔左翼部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狐狸科尔沁部落也不会少,整个东蒙古应该是倾巢而出了。
  这个时候,徐渭站起身子说道:“他们会不会声东击西?”
  如果人数少的话,徐渭不会做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在明显对方来了这么多人,难道还会乖乖地一头撞在辽东这块铁板上吗?
  “先生觉得他们会做什么?”一边的王锡爵连忙问道。
  比起其他两个只知道打仗的人,王锡爵要考虑的事就多了。
  这一战虽然要以歼灭敌人和打胜仗为关键,但实际上有很多事要考虑,比如不能让他们走进长城,不能对百姓造成太多的伤害。
  如果单从战争的角度上考虑的话,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个。如果他们敢突进长城的话,那就可以急行军将长城的缺口堵住,在长城以内将他们全部就地绞杀。
  这样一来的话,对朝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对将军来说也能立下天大的功能。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有效的,即便是当年虚弱如土木堡之变时的大明,在京城援军这里之后,蒙古人撤退的时候也被各地的援军打得够呛。
  顺义王虽然冲到了京城下,往回跑的时候也被收拾得够呛。
  何况现在京城还有那么多强力的军队,当今的陛下也不是那么软弱无能的皇帝,京城中还有像俞大猷这样的名将,鞑子真要冲进去,下场肯定很惨。
  甚至西北那边的马芳都能过来合围。
  西北不打了,三娘子那边不和他们打,直接把这一支全歼,那收获就大了。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会对交战区的百姓造成很大的影响。
  王锡爵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他觉得陛下不会同意。
  当今陛下爱民如子早就已经传遍了天下,他们这些当官的肯定心里面十分清楚。
  王锡爵作为皇帝的心腹,一定要领悟皇帝的意思。如果这帮人敢这么干的话,他一定不顾一切地臭骂他们。
  历史上唯一能到京城城下,还能全身而退的人就是黄台吉,因为有内奸、有带路党。
  那些在张家口做生意的晋商,给黄台吉很多好处,为他收买军事情报,给他做带路党,给他准备粮草军械。
  可以说黄台吉走到哪里,都有晋商给他提供物资,甚至给他圈定劫掠目标。
  劫掠到的东西,军队也不会带走,没有物资的拖累,这些东西会直接交给当地的商人,这些人会把这些东西拿去销赃或者作为报酬收起来。
  这使得黄台吉的人马纵横披靡,来去如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想把晋商剁了的原因,妥妥的汉奸!
  现在来的这些鞑子,人数虽然多,可他们没有黄台吉那么便利的条件,没有人那么帮他,所以他们没有胆子真的突进长城来。
  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谁知道来的都是什么人?
  万一有那种小部族已经要活不下去了,想要搏一把,他们真的突进长城来了,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者很大的损失的话,那自己可就难辞其咎了。
  一边的徐渭看了一眼王锡爵,神情有些恍惚。
  在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那一幕。
  当年那个人也是那么坐在这里,笑着看着自己问道:“先生,你怎么看?”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想到这里,徐渭的眼圈就有一些发红。
  如果那个人还活着,没准现在还在为朝廷出力、在这里为朝廷打仗。
  那个人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是有朝廷的丹药,肯定能救得了他。
  看着眼圈有些发红的徐渭,其他几人都没有说话。
  他们都明白徐渭是什么样的人,毕竟已经接触过这么长时间了,也明白徐渭心里面的症结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时候,能让他这个样子的,只有那个人了。徐渭显然是在这个时候想起了那个人。
  几人在这个时候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等待着。
  良久之后,徐渭终于回过神来了,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望着眼前这几个殷殷切切看着自己的人说道:“多谢了,我失态了。”
  几人摇了摇头,都没有再说什么。
  在这些事上,他们不想多谈,谈的越多越,徐渭反而会越伤心。
  徐渭平复了一下情绪,这才慢慢悠悠的说道:“我觉得鞑子这一次主要的目的是劫掠和逼迫,能抢就抢,不能抢就逼着朝廷和他们互市。”
  “他们想要做出一些激烈的举动也很正常。刘龙那边我们都在,他们即便不知道朝廷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也知道这边不好打。”
  “毕竟李总兵这两年也给了他们很多的教训,他们想要直接打过来,很可能会撞到头破血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攻打宣府。这样一来,也可以做出大兵进逼京城之势,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如果我们救援京城,他们很可能会在辽东攻打广宁、锦州一下。如果我们不救援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尝试攻打,如果能打下来的话自然是最好,打不下来也没什么,甚至能够做出一副进逼京城的样子。”
  “真的打到京城下的胆子,他们不一定有。但是这打到京城上的胆子、威逼我们的胆子,他们恐怕有,而且还很大。”
  “无论是逼着我们分兵,还是逼着我们支援,他们都有好处。如果能突进长城去的话,那好处就更多了。”
  “您是说,他们会采用双线作战?”王锡爵皱着眉头问道。
  “这么多人聚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干嘛?”徐伟没好气的说道:“一大群人都堆在这,等着被咱们全歼了?还是说想要和咱们打一场大的会战?”
  “他们没有这个胆子了。”徐渭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之中满满的不屑。
  第六五三章 请援宣府
  闻言,戚继光几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尴尬的神情。
  刚刚徐渭还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此时此刻却显得很是癫狂。大家有些不太敢相信徐渭说的这些话。
  见戚继光几人尴尬,徐渭也不生气,他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了。
  迟疑了片刻,他冷哼了一声直接说道:“你们爱信不信。“
  “这事还不简单吗?他们就没有那样的人物。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可是他们是联军。自古以来,联军打仗,一家两家的还行,如果多了的话,那肯定就不行。”
  “除非其他的全都是凑热闹的,否则一旦你推我、我推你,就完了。一个人能做好的事,一群人还不一定能做好,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他们之间难道就没有想要吞并对方吗?借此机会削弱对方,增强自己,可能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团结一心。”
  “跟咱们打非常大级别的大战,他们没那个胆子。”
  听了这话,戚继光几人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显然,徐渭这些话很有道理。而且如果鞑子们真的聚集在一起的话,那反倒好了。
  戚继光说道:“先生说的有道理。”
  徐渭得意的笑着说道:“这件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们现在已经没有了进长城的那个心思,同样也没有了绝死的心思,所以我才说这一次是朝廷的机会。”
  “这边只要咱们打赢了,打出好的战果,鞑子被打疼了,西边谈判也能谈得成,而且他们会更乖更听话。”
  闻言,戚继光几人都一起点了点头。
  “宣府那边怎么办?”王锡爵在旁边忍不住问道:“你们别光嘴上说着热闹,关键是要解决问题。你们说的那么热闹,这不解决问题怎么行?说的好像很容易一样,现在事还麻烦。”
  王锡爵脸色十分严肃的说道:“你们想过没有?一旦他们围攻宣府,会出现什么事?”
  他同时看向戚继光和李成梁。
  徐渭无所谓,老家伙根本就没有官场的身份在身上。何况他这个人本身就不正常,你不能把他当正常人对待。
  “你们两个难道没有想过吗?如果鞑子要攻打宣府,我们怎么办?”王锡爵沉声说道:“还用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地方吗?”
  “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边陲重地。这也就使得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位十分重要。”
  “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一边的徐渭冷哼了一声说道:“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虽然距离京城不过四百里,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不。”
  徐渭一脸坦然的说道:“何况鞑子打过去又能怎么样?京城的那些人马全都是吃干饭的吗?”
  “到时候前后夹击,就地消灭!”徐渭一拍桌子说道:“到了那个时候,不光整个东北平静了下来,整个草原都平静了!”
  “难道这个时候连这种魄力都没有?京城高墙深,难道还能让鞑子打进去吗?”
  看着面前张狂至极的徐渭,王锡爵一脸的无奈。
  如果事情真的像你说的这么容易就好了,那大家就谁都不用管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可事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好不好?
  不要说让鞑子打破了宣府,你就是单单让人觉得京城有危险的话,那也很难办。到时候你让皇帝怎么想?
  让你们去打仗,你们就这样?拿皇帝去和人家对阵,你疯了吧?自己家的好东西不想要了是不是?
  让他们打进去会是什么后果,难道你心里面不明白吗?
  王锡爵也明白,徐渭就是有信心,觉得鞑子没胆子真的打进去。
  即便打进去了,他们也没有办法在里面长久地驻留,只能是被两面夹击的下场。
  估计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心思,王锡爵只能猜,不敢说。
  如果真让人家打了一个稀里哗啦,直接打到了京城下,那也不用说了,你们全都是废物!这些人就死有余辜!
  如果在京城之下,皇帝退缩了,或者是往南跑了,又或者是让人家抓了,那也是你们姓朱的皇帝无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