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46节

  说着,他走到龙椅的前面坐了下来。
  时间不长,椅子就搬了上来。谭纶坐下之后,缓缓的说道:“陛下,臣刚刚已经见过马芳了,和他商讨了一下如何改革京营之事。”
  “是吗?爱卿有什么高见?”朱翊钧笑着问道。
  皇帝虽然笑着,语气也很平和,可是谭纶已经感觉出来了,皇帝不希望自己在改革京营之事上发表任何的看法,或者说不希望自己发表反对的看法。
  显然,皇帝误解了,以为自己是来劝诫皇帝不要改革京营的。
  这种事,自己怎么会做呢?
  谭纶语气平和的说道:“臣以为,应该加大规模制造新式的火枪。臣在京营的时候,看到了马芳手里面的新式火枪,这种枪械很好、威力很大,如果能普及全军的话,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帮助非常大。所以臣希望陛下能够扩建工厂,多制造一些这样的火枪。”
  闻言,朱翊钧就是一愣,没想到谭纶是来说这个的。
  朱翊钧松了一口气。你是来说这个的,我就不困了。
  “不知爱卿有什么意见?”这一次,朱翊钧的语气就是询问了。
  谭纶也不是那种没有本事的人,这一路上已经有些想法了。何况这种事本来也没有什么太难的,只要舍得花钱,难度就不是很大。
  谭纶说道:“新式火枪,臣看了,所需的无非就是铁料。比较大明现在所使用的铁料,新式火枪所使用的铁料要好很多。限制新式火枪扩大规模的,应该也就是这种铁料了。不知臣说的对不对?”
  朱翊钧看了一眼谭纶。
  谭纶能想到这些,自己并不是很意外。像谭纶他们这样的官员,本身就是实干型的、有本事的人。
  况且新式火枪的确需要新式钢材,这种钢材制造难度比较大,成本也比较高。虽然朱翊钧一直有量产的想法,只是还没来得及弄,也还没想好可以让谁来弄?
  钢铁是工业的命脉。
  这句话在后世都已经被说烂了。
  朱翊钧作为一个穿越人士,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大炼钢铁一定要提上日程。
  没有大量的钢铁,很多事都没法做,所以朱翊钧打算建造一个炼钢厂,这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自己还没想好怎么弄,谭纶就来了。不过谭纶既然有了想法,那就听听谭纶的看法吧。
  朱翊钧说道:“你说的对。”
  “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建一个炼钢厂。”谭纶在一边说道:“臣愿意联合工部一起来主持这件事。”
  朱翊钧听了这话,倒是有些迟疑了。
  说实话,不是不相信谭纶的能力,也不是不相信谭纶人办事的诚意。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自己不相信大明朝的这些文官。
  建炼钢厂之事如果交给工部和兵部来做,首先就是钱,他们报上来的预算肯定超标,再加上贪污,很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预算严重超标。
  自己现在虽然能赚钱了,但还是很紧着花的。自己的钱终究是不够花,如果让他们祸害了,自己还不得心疼死?
  其次,这些人办事会应付,因为贪腐也很可能会降低工程的质量,这恰恰也是自己最不能忍受的。多花点钱还可以,但是如果工程质量太次,弄出来的东西不能用,不就完了吗?
  钢铁可是军工产业,出问题可是要了命的。大明朝的兵部和工部都是有前科的,无论是他们生产的火炮还是生产的火铳全都有问题,炸膛的事也经常发生。
  最后就是保密了,朱翊钧也不相信兵部和工部的人保密性。
  这种火枪技术非常先进,自己一时半会还不想让别人学去。虽然现在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可是技术这种东西能不泄露就不泄露才是保持先进的基本。
  无论让谁学去了,朱翊钧心里都不开心。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套用秦始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饿滴!饿滴!都是饿滴!”
  基于以上这三点,朱翊钧一直没有考虑兵部和工部来干军械方面的活。如果不是谭纶,而是换别的人来说的话,朱翊钧现在根本不会思考这些事,直接就赶人了。
  谭纶官场摸爬滚打多年,自然学会了察言观色,加上皇帝本来也没有隐瞒他的脸色,稍稍看了几眼,谭纶大概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心里知道皇帝是在不满意。
  谭纶想了想之后说道:“陛下,可以仿造王恭厂,由工部承建、兵部和宫里共管,以保证安全。”
  闻言,朱翊钧倒真的想思考一下了。
  王恭厂,听起来像是一个地名或者是厂子名,但不是。
  王恭厂是大明朝的一个火器生产基地,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天启朝的王恭厂大爆炸,这个地方恐怕也没那么出名。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小曲儿,“蓝靛厂,火器营”其实都是因为作用而来的地名。蓝靛厂其实就是给宫里染布的地方;火器营,是大明生产火器的地方。
  如果能工部承建、宫里和兵部共管,问题倒也不大。
  想了想之后,朱翊钧说道:“你回去拿一个题本出来吧。”
  朱翊钧的态度就很明确了,回去拿一个计划书出来,我给你一个机会。
  如果你这份计划书写得好的话,那就让你来干;如果你写的让我不满意的话,那这件事就算了。
  谭纶也明白皇帝的意思,于是站起身子说道:“是,陛下,臣马上回去准备。”
  说完,他便行礼躬身退了出去。
  朱翊钧看着谭纶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想了想,随后便转身走了。
  第三七三章 集群化产业
  皇帝要建钢铁厂的事并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因为知道的人并不多。
  谭纶回去做计划了,朱翊钧也在宫里做计划。
  首先,钢铁厂是肯定要建的,规模也要足够大。
  其次,钢铁厂的选址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且要靠近原材料的产地。毕竟这个时代的运输条件不发达,很容易运出问题。离原材料的产地太远了,容易出事。
  朱翊钧选择的地方是石景山。自己根本就不用去选,只要遵循后世的发展规划就可以了。
  这个地方是后来的石景山炼钢厂,创办于公元1919年,是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西石景山建立的炼铁厂。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强行占有了炼铁厂,将石景山炼铁厂改名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华北兴中公司下属的石景山制铁所。
  等到日本人战败之后,国民政府收回了这座石景山炼铁所,将这座炼铁所改名为石景山炼钢厂。到1948年初,国民政府在这座炼钢厂里用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钢。
  等到48年解放了华北和东北以后,国民政府下令石景山炼钢厂南迁。石景山炼钢厂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南迁迎解放的护厂斗争,使工厂得以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在北平解放以后,石景山炼钢厂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后来,这座钢铁厂经过扩建和改组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
  等到再发展以后,这座钢铁厂就会成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首钢。
  朱翊钧把钢铁厂定在这个位置上,也是有特殊心思的。
  地理位置上就不用说了,它靠着永定河,运输方便、交通便利,可以走水运。使用的煤可以从门头沟拉过来,两者距离不远,运送方便。
  铁矿,可以使用密云的铁矿,也可以使用京城周围的铁矿。京城附近并不缺铁矿,以现在这种炼钢厂的炼钢能力,足够用了。
  现在朱翊钧要建造的其实是两座厂子。
  一座是炼钢厂,朱翊钧已经把它定到石景山了;
  另外一座就是火器的生产厂,这次要走的是大规模的生产,走流水线。首先也需要靠河,最好也在永定河边,距离钢铁厂近运送材料方便。
  两个厂子在一起,守卫、管理起来也方便,这是集群化产业的好处。
  其次,朱翊钧准备把王恭厂也搬迁了,这种火器生产的厂子不能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同样要搬过去。
  等到所有的厂子都迁过去之后,朱翊钧就会画一个圈,给它们圈起来,周围全都是驻军。闲杂人等,不能靠近。
  凡是在厂子里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人也都要进行审查。当然了,审查过后也要制定严格的安保制度,绝对不能泄密。
  这一忙活就是一天多,朱翊钧也没有再去钓鱼。找到了自己要干的事,朱翊钧自然就精神奕奕。
  朱翊钧这边忙活,谭纶那边也没闲着,也开始制定建造钢铁厂的计划。
  用了三天的时间,谭纶便把计划做好了。他没有丝毫的停歇,直接就拿着计划书跑到了西苑。
  皇帝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如果自己不快点,皇帝反悔了就完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谭纶直接就冲到了西苑里面。
  朱翊钧倒是没有反悔的想法,让谭纶坐下,给他上个茶水,这才把计划书拿了过来。
  此时的谭纶脸上尽显疲态,顶着一对大黑眼圈。
  朱翊钧摇了摇头,也没有去劝他。这种劝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回头赏他两颗丹药吧。
  简单的翻看了一遍计划书之后,朱翊钧的脸色就严肃了起来。
  自己和谭纶的计划根本就是两个方向,但是朱翊钧却看得格外严肃和认真。
  这份计划书没有提武器制造厂,只提了炼钢厂。
  谭纶在这里面说的很清楚,要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厂,地点放在京城就可以了。经过选择,他觉得放在京西比较合适。
  具体的地点他没有写,但是也和朱翊钧一样选择了京西。
  除此之外,谭纶更多的是把计划放在了具体的实情上,比如怎么和工部、兵部协调,怎么样抽调人手,怎么样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工匠,建设的时候怎么样抽调民夫,具体要建设多大、要怎么样建设,写得都一清二楚,可以说是非常用心。
  甚至在每一项计划后面都有一个数字,朱翊钧知道这是预算。
  详细的翻看了这份计划书之后,朱翊钧也不得不感叹,谭纶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自己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这份计划书没有问题,自己做都不一定能做的这么好。
  现下唯一的问题就是执行了。
  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天才制定的计划交给傻子来执行,这种事实在是太多了,朱翊钧都懒得来举例子。
  伸手将眼前的计划书放下,朱翊钧说道:“爱卿写得不错,能做得出来的话,那自然是极好的。朕看了一下,预算在两百万两左右。”
  闻言,谭纶连忙说道:“启禀陛下,因为时间太过急迫了,臣还没有来得及去调查,所以这两百万两只是一个预估的数字。”
  这个预防针一定要给皇帝打上。万一皇帝真的觉得两百万两能建成的话,建超支了怎么办?如果皇帝让自己补上……
  自己家又没这么多钱,到时候裤衩子都要当掉!
  何况在制定这份计划的开销的时候,自己还是动了一点心思的。说白了就是少算了一些,尽量以节约的成本来进行预算。
  实际上,谭纶也知道,真正要是开干的话,这份计划书里面的钱肯定花的要多,绝不可能以两百万两建设完成。
  他现在之所以这么压低预算,是害怕皇帝看着这么大金额的预算肉疼,从而不同意。
  毕竟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都一样,花他的钱那都是心疼的要命。如果钱多了的话,皇帝不乐意了不掏钱怎么办?
  要知道,建钢铁厂这事,谭纶可没准备花朝廷的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