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你没有反对的资格

  对于韩爌这位内阁首辅大学士,所有人的评价都不怎么样。
  有的人甚至觉得韩爌是东林党的背叛者,是一个为了获得权力就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奸臣。若是把这个问题交到韩爌的手里面,基本上就等于没戏了。
  在所有人复杂的目光之中,韩爌稳稳的向前走了一步,沉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亦同意将孟子换为荀子。”
  说完这句话之后,韩爌没有多余的动作,直接转身站到了另外一侧。
  听完韩爌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行,朕知道了,看来爱卿们的想法都是如此。很好,那就这么办吧。”
  他又转头看向黄克缵,微微笑着说道:“黄爱卿,这件事情交给你来办吧。你会同礼部一起,把这件事情办好,不要有什么纰漏。”
  “是,陛下。臣一定不让陛下失望。”黄克缵连忙走出一步,恭敬的说道。
  听到这句保证之后,朱由校收起笑容,直接站起身子说道:“那今天就到这里吧。”
  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不再理会众人,转身向着后面走了出去。
  今日大朝会上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所有人都没想到居然是一面倒的赞同。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吧?
  难道朝堂之上全部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一个敢站出来说话的人都没有?
  一时之间,舆论甚嚣尘上。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高层没人。
  自打朱由校穿越到大明朝以来,他就一直在清理朝堂上的东林党,而且每一次东林党人都是一批一批的被拿掉。
  像工部户部,还有礼部和兵部,全部都被朱由校给清洗了一遍。
  内阁四位大学士,也都是清洗之后留下来的人。
  一向擅长喷人怼人的都察院,早已经被清洗的不像样子,现在为首的是朱由校的心腹大臣余懋衡,在都察院里跳得最欢的大喷子是崔呈秀。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怎么可能会有反对的声音?
  至于下层的人想反对,有什么办法?
  你连站在朝堂上的机会都没有,你怎么反对?
  你想到早朝上去说话?
  可惜啊,你没这个资格。
  这一次大朝会只宣召了正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反正低于这个级别的官员都没有资格参加。所以出现一面倒赞同的这种情况,一点都不奇怪。
  说白了,虽然这个决定不符合民间的希冀,但是却被朝堂上认可。
  就是因为朝堂和民间想的不一样,朝堂上的每一位大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利益,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之后,决定这个政策应该支持,因为大家都能从这个政策之中分到好处。
  虽然这些大佬心里面并不是很赞同,但姑且还是可以同意的,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局面。
  民间的反对声音依然非常的剧烈,但是没有用,无法传达到高层,所以无论怎么跳都不会有结果。
  何况这种改革又不像是什么制度的推行,需要下一层的配合。
  科举这种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完全不要下一层的配合。
  嗯,要么你就不考,这就算是你最能够拒绝的地方。
  你不参加科举就算了。可你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不参加科举,总会有人愿意去参加的。
  一旦有人去了,那么这种对抗措施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至于说下层官员,朝廷这会让你考荀子,你不听直接考孟子,那是什么呀?
  违抗朝廷命令,违逆皇帝的圣旨。知道那是什么罪名吗?
  其他的罪名可以找理由推脱或者搪塞,但是这个罪名没法躲。这就是一条从上自下压下来的政策。
  一时之间,京师风起云涌,无数人在奔走呼号,无数人在疯狂咒骂,甚至发生了好几次拦轿子的事情。
  当然,他们拦的就是朝廷重臣的轿子,愤怒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大声的咒骂这些重臣不配为官,不配作为读书人;同时也呼嚎着让这些重臣站出来说话。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热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却笑了。
  说白了,从这一次的事情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很多时候,朝廷的利益与地方的利益是不符合的。
  朱由校想要的是为国家选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可是地方却不这么想,他们首要的想法是我要做官,至于怎么考上的无所谓。哪怕是比拼力气,只要是我擅长的就没关系。
  这条政策被如此多的人反对,是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人读的都是《孟子》,猛然换成《荀子》,他们就不适应了。
  但更多的则是对未知的恐惧,不想做出改变的恐惧。
  抬头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面无表情的问道:“没有人准备跪到皇宫前面来吧?”
  如果有人跑到皇宫前面骂自己一顿,或者搞一个什么到午门门前去跪谏,这才是真正的麻烦事呢。
  至于其他的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他们喜欢拦官员的轿子就去拦呗。
  “启禀皇爷,不会出这样的事情。”陈洪连忙躬身保证道。
  事实上,的确不会出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一次锦衣卫和东厂全部都在盯着。
  只要有人想要这么干,锦衣卫和东厂准备就直接将其掐死于萌芽里。
  谁敢这么做,直接搞死。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知道陈洪话里面的意思,没有继续问下去。
  只要不出这种事情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出的原因就没那么重要了。
  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朱由校想起什么似的说道:“今天是内务府那边考举的日子吧?”
  “回皇爷,的确是。”陈洪连忙低头说道。
  “那就准备一下,咱们去看看。”朱由校笑着说道。
  事实上,朱由校在皇宫里面待得真的有一些烦闷了;另外一点,自己对内务府那边的考举真的很在意。
  原因很简单,这是以后的一条路啊。因为公布准许胥吏参加,所以引起了不少的风波,但并不是很大,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家事,所以其他人也不太好过多的干涉。
  根据方正化前几天的汇报,内务府这边的确是收到了不少胥吏的报名。
  对这些胥吏来说,考一下试试又没有什么坏处。
  再说了,谁愿意当一辈子的胥吏?
  只要能够考到内务府去,那可就是官员了。虽然是皇帝家的私人官员,甚至有可能会被骂成皇家的奴仆,那又有什么关系?
  那也是官。锦衣卫还被称为皇帝鹰犬,可是谁敢小瞧人家?
  所谓的地位高低其实都是对比出来的,有人自抬身价,整出一副我就是比你高贵的模样,无数次的塑造,无数次的抬高自己,然后下面的人还真就信了。
  这就是士人们不断干的事情,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
  其实这与后世的一些人种论、种族论是一样的。人家掌握话语权、掌握着世界经济大权,人家就告诉你,我更高贵。
  最让人无语的是,有些人居然还真信,相信的还是底层人。
  虽然内务府的官员会被人鄙视,那胥吏就不被人看不起了吗?
  不管怎么说,从胥吏变成内务府的官员,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胥吏的报名热情可想而知。要知道这一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握住。
  朱由校想去看一看考举,看看有什么结果,会不会蹦出一两个人才。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准备。”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
  朱由校这边在准备出宫的同时,宋家兄弟与张余也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口。
  虽然张余说要自己来,但宋家兄弟还是陪着他一起来了。
  用宋应升的话来说,咱们三个到了这个地步就共同进退吧。成,则一起在朝堂;败,那就一起回家种田。
  对于宋家兄弟的情谊,张余没有多说什么,三个人一起来了。
  宋应升他们来的就是冯从吾的家。
  对于宋应升三人来说,这不是他们应该来的地方。可他们都知道,不来不行。
  在接到宋应升三人的拜帖之后,冯从吾那边也给了回信,愿意见他们三个。这才有了今日的会面。
  不然你直接就直不楞腾的上门去,根本没有人会见你,门房直接把你给打出去。
  因为这是没有礼仪的事情,你是在看不起人家。除非是大人物光临小人物的家,可以直接去,这叫礼贤下士。
  门房这边知道宋应升三人会来,直接就把他们都接进去了。
  宋应升三人带到后面的二堂会客厅,有人上了茶之后就退了下去。
  宋应升三个互相看了一眼。
  张余悠悠的说道:“京城居之大不易啊!”
  宋应升瞪了一眼张余,因为张余说的那句话明显是在反讽。
  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冯从吾的这个宅子可不小,是一套三进的院子。最关键的是这套宅子的位置,绝对的黄金地段。
  是这样的地段弄这么一套大宅子,咱就先不要说他多少钱了,这就是一般人买不了的地方。你想住到这里边来,你周围的邻居还不一定同意呢。
  冯从吾能够住到这里边来,这地位自然就不低。不然以他一个五品官,在京城这样的地方,想住在这里边根本就不可能,有钱都没资格住这里。
  所以张余的这句话明显就是在反讽冯从吾表面上推崇简朴,暗地里面却是各种享受。
  事实上,这在大明官场上都已经成为非常非常熟悉的套路了,大家基本上都这么干。
  就像当年万历皇帝恨张居正就这个原因。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你要节俭,国家艰难,所以你要简朴;宫里面不能点太多的灯,宫殿也不要修,吃穿都要节俭。
  如果张居正能够以身作则,那么他的确是一个好老师。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的生活十分的奢靡,大肆收受贿赂,出门坐四十八人抬的轿子。那轿子就像个移动的小房子,里面什么都有。
  每一次张居正出门都是前呼后拥,起居八座,你让万历皇帝怎么看?
  你剥夺了我的权力,你还不让我花钱。你倒好,你行使我的权力,还花着我的钱?
  要不是我打不过你,我早就弄死你了!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烈,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这些官员都是表面上生活简朴,私底下生活奢靡。
  尤其是从江南来的一些东林党官员,在京师的时候,口中喊着皇上你要节俭,但是自己过的生活却一点都不节俭。
  他们每年都会有人送礼,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碳敬;没事还有人跑过来找一幅字,上赶着送润笔费。即便是什么都不做,每年都有一大笔收入。
  更有甚者,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清廉,但是在他们的老家,家里面仗着他们的威势,那可真的是各种发财,做生意、开店铺、放高利贷、兼并土地,什么都干。
  因为有他们这些大官员保驾护航,地方管也不敢管。
  他们表面上清廉不贪,但实际上家里面每年都会送来大量的银子,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徐阶。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代名臣,他居然比大奸臣严嵩还有钱?
  现在张余这么说,明显就是反过来讽刺冯从吾。
  原因也很简单,小年轻人还没有踏入官场,没有被这样的风气所左右和洗礼,心中还抱有爱国的之心,所以看不惯;加上性格之中带着一丝促狭,张余才这么说的。
  宋应升瞪了他一眼说道:“背后论人是非,非君子所为。如果你想知道,等一下冯大人来了之后,你可以直接问他。”
  张余看了一眼宋应升,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自己是怎么和他们成为朋友的?
  要知道这可是第一次和冯从吾见面,什么都没谈,先去问冯从吾你房子怎么来的?
  你信不信冯从吾直接让人把你给打出去?
  “让你们久等了。”这个时候,冯从吾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语气温和的说道。
  同时他还对宋应升三人拱了拱手,一点架子都没有。
  宋应升三人连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躬到地。
  要知道冯从吾可是老前辈,他们该有的尊重是一定要给的。所以宋应升三人的礼仪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缺点。
  “免礼,免礼。坐,坐。”冯从吾笑着说着,伸出手对宋应升三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等坐下之后,双方谁都没有先说话,而是在互相打量着。
  尤其是冯从吾在仔细的看着眼前的这三个人,事实上他已经派人打听过他们仨了。
  这三人现在在圈子里面的名气可不小,尤其是宋应星辩驳魏大中的事情。
  现在这三人找上门来,冯从吾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高兴的,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地位嘛。
  不过对于三人找自己有什么事情,冯从吾心里边还没什么底。
  宋应升三人也在看着冯从吾。
  冯从吾五十多岁的年纪,脸上没有什么奸邪之相,整个人看上去透着一股儒雅。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帅哥,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为人处事也颇为和善。
  “刚刚在写题本,不好打断。让三位久等了。”冯从吾对自己的迟到做出了解释,随即说道:“希望你们不要见怪。”
  “不敢。”宋应升三人连忙应道。
  这个时候,张余说道:“敢问冯先生,可是关于朝中以荀子代孟子之事?”
  谁都没想到张余会这么直接的问出这个问题,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
  冯从吾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起来,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特别好回答,同时也不是张余他们应该问的问题。
  看了一眼张余,冯从吾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是。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要劝谏陛下也没有什么可瞒着的,我写的正是关于这件事情。朝堂之上没有人反对,会让陛下以为所有人都赞成。他们无所作为,我却不能够视若无睹。”
  张余点了点头说道:“可我却觉得这么做不妥。”
  冯从吾看了一眼张余,沉着脸说道:“臣子有错,需要参奏;陛下有错,需要直谏。有何不妥之处?”
  说这句话的时候,冯从吾脸上的表情已经有一些不太高兴了。显然他对于这三人已经开始怀疑,直接就问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张余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肯定就要抬手送客了。
  “因为我认为除了激怒陛下以外,如此做法毫无用处。”张余笑着说道:“我再问一句不太妥当的话,先生的题本之中,可是言辞十分的激烈?”
  “不激烈无以振聋发聩。”冯从吾说道。
  不过张余能够猜到这一点,这倒是让冯从吾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
  冯从吾继而问道:“可有不妥当的地方吗?即便激怒了陛下,我们身为臣子的该劝诫还是要劝诫,岂能因为怕激怒陛下而退缩?”
  “为臣者自当劝诫陛下。可是先生你也要明白,这针对于事无补。”张余继续说道:“我们要做的是激怒陛下?还是希望陛下能够收回成命?或者是希望陛下能够拨乱反正?”
  “只有弄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才能够继续做事情。如果想要激怒陛下,想要以直邀名,如此做法自然没有问题。甚至言辞越激烈把陛下激怒,越能够达到目的;最好能够被陛下打一顿廷杖,或者是直接被下入锦衣卫的诏狱,如此方能够全自己的名声。”
  听到张余的这句话,冯从吾沉着脸没有说话。
  不过从表情上来看,冯从吾是真的生气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