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纸币出问题
有个问题,那就是陈楚不在长安的时候,这些只有被现换出来的食物到底该怎么保存。
其实也简单啊,就让他凉着呗,在冰窖里冻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热热就吃,口感味道也没有什么变化,当然,跟新鲜出炉的肯定有差别。
但这又什么办法呢,陈大人跑的那么远,这些东西根本就送不过来,只能保存起来,保存也保存不了太久,比如陈大人好久不回来的时候,两家酒楼就默认一些菜品不能再点,因为即便放在冰窖里,这些东西也快要过保质期了,吃起来不健康。
所以现在长安人,很多都是盼着陈楚可别再到处跑了,就老老实实留在长安享福吧。
你看你的财富也在长安,妻妾美人也在长安,长安又是天下繁华富庶之地,不留在这干啥呢,别说老百姓这么想,当官的也这么想啊。
比如魏征就有点抱怨了,他都已经每个月只吃六碗牛肉面了,就这还经常吃不到新鲜的,后面干脆不新鲜的都吃不到,简直心累,他就这点小爱好了都满足不了吗。
李二跑来上朝了,结果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让他表示很淦,这怎么又来给他找事了。
原来,户部官员报告称,二十万贯的纸币已经彻底在长安流通完毕,现在有个问题,人们觉得纸币奇货可居,花掉的也就算了,没花掉的直接囤积着囤积居奇,就是不肯拿出来。
而这二十万纸币大多的,全都跑到粮油店掌柜手里,让掌柜很无语。
“这可怎么办,现在大家手里没有纸币了,要不要再印?”刘政会问。
“不能印啊,这二十万贯本来就是发行出来看看效果的,但现在效果好像出了点问题。”有大臣赶忙说,本意是这玩意正常流通来着,现在全被大家拿着跑去买花生油,全特么又跑回陈楚手里了,这怎么说。
“那大家看这个该怎么办啊。”李二也是郁闷了,开口问道。
杜如晦道:“要不让户部出钱把这些票据买回来?这样二十万贯还是二十万贯,掌柜的那里钱不少,我们也可以重新对纸币进行划分。”
长孙无忌苦笑摇头:“恐怕不行哦,等这些纸币再分配下去,恐怕大家还是要跑去买粮油,就算那边不能用纸币购买额外粮油了,但也会囤积居奇,因为觉得这纸币新鲜,很多人不肯拿出来流通。”
李二觉得也正是如此,那花生油多特么香啊,那玩意不香吗,香炸了好吗,他现在每天少了这玩意饭都吃不好,炒菜必须要用这玩意,否则简直就是什么猪狗不吃的食物,别人可想而知,也不会有例外。
花生油没优惠了,别的也可以,虽然大家不知道哪里还有优惠,但因为少,所以珍贵,这纸币放在家里,一万贯别人用两万贯票据跑来买,你说你卖不卖,白赚一万贯的事,傻子才不卖。
“是啊,这可如何是好,不如不要给你们,直接拿去发放给升斗小民算了。”李二说道。
这帮子当官的,大小家族的,一个个鬼精的很,人家不缺这钱,放在那吃灰都要等他升值,但普通人不同啊,拿到钱肯定要花的对不对。
“不行啊陛下,到时候有钱的跑去收购,肯定还是一收购一个准。”又有人道。
“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说怎么办。”李二直接国骂开了,这要放在以前,不止大家听不懂,御史觉得这话不文明肯定也要跳出来,不过现在无所谓了,陈楚骂人的话现在都被大家学到好多,一个艹字情到深处自然就出来了,这不能怪别人没素质吧,这可是国粹啊。
“要不还是等陈楚回来再说吧。”其他人也感觉很是心累。
你说再印钱吧,很害怕出现什么变故,印的再多也要被人囤起来,导致市面上的钱变少,或者引起其他什么严重后果,你印吧,这玩意现在岂不是成了废纸一张,没有了交易流通的初衷。
李二现在很郁闷,这意思是让我再给他写信是吧,可我刚才写信问他怎么养牛,就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再问,这是故意的吧,非要一个问题一只信隼,是觉得这小东西不多飞飞会生锈,还是觉得他陈楚喜欢收信拆信,不嫌麻烦?
“烦死了,放着他在一边不要管。”李二直接挥手,二十万贯而已,又不是多大的财富,反正不是他的钱,你们爱花不花,不花放在那吧,陈楚总有回来的时候吧,到时候让他来处理不就得了。
于是大家又开始讨论其他事情,自然是津津乐道的先提这狼鹰被剿灭的事。
这是朝廷这次的一大功绩,肃靖一方,军队将领立功,又给大军报了仇,杀鸡儆猴警告那些同样想打朝廷车队的人的主意。
如果河西道路能够不断清剿一个一个匪群,那么商队将会变得越来越安全,也会越来越多,贸易获得的利润将会更加可观,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是天大的好事。
“趁着大军还没回来,让李神通三人继续在附近清扫匪寇,能打掉多少打掉多少,等西征大军回来了,再集中精力处理此时,同时从北方对吐谷浑进行布防。”
李二说道,在他心中,西域不是很重要,因为不管打不打下来,西域各国对唐朝的贸易通商都非常热情,商队源源不绝,长安不知道有多少西域胡人,甚至时不时有那里小国的王子来这里游历求学。
所以这样好的西域,暂时放着又能怎样,但这吐谷浑和吐蕃却不同,为于大唐要害的西边南边,一旦发兵各处危机,还是暴打一顿比较好,见一次打一次。
随后李二终于有机会跟大家说科举一事,众朝臣讨论不一,但是因为都是个人看法,所以形不成统一看法,但大多都对陈楚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顶多就是一些修改和补足。
为什么,因为明清朝代能用,就说明这科举方式在古代是有生存土壤的,一层层选拔使得生员质量透明了许多,至于大家族以及重臣官员之后,人家当官往往有别的渠道,这科举基本也影响不了他们,这玩意既然看起来不错,干嘛不同意。
三年一次不比一年折腾一次好吗,其实这才是大家心里的根本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