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金陵

  经过了半天的行程,马车终于驶入金陵。
  城门外排列着进城的队伍,等门口的卫兵一一检查过后才被允许放进城内。
  城门外有不少游走的小商贩,他们有的提着篮子吆喝,有的推着手推车叫卖,大多车上会竖着一面旗子,金陵人把它称作‘幌子’或‘招子’,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招牌。
  “炊饼,炊饼,卖炊饼咯!”
  “卖酥糖,卖酥糖,夫人小姐们甜甜嘴!”
  吆喝声此起彼伏,还未入城,戚映欢已经感受到金陵的繁华。
  这时有个年轻的小贩从前头一路走过来:“少爷、老爷,买状元糖吗?会试在即,不如添个彩头,小的预祝大家金榜题名。”
  这小贩倒是嘴甜。
  排在前头的两个举子果然就上了套。
  “来来来,我们买一些。”
  “多谢老爷,多谢老爷。”小贩抱着身前的木盘眉开眼笑,收了钱又说了好些吉祥话。
  戚映欢掀开了马车的帘子,对小贩招了招手。
  小贩机灵地跑到车前。
  他把木盘上的白布掀开,露出里面制成牛形状的牛轧糖。
  他道:“夫人,少爷,要买状元糖吗?还剩最后半斤了。”
  “这状元糖有什么说法吗?”戚映欢问。
  反正等着也是干等着,不如找点事打发打发时间。
  “夫人,这您可问对人了。”小贩道:“传说周朝时有个姓周的书生,有一天夜里书生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见供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盘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间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挥,花生竟自动去壳飞入糖中,瞬时化成数头牛朝他飞奔而来。”
  小贩说得绘声绘色:“书生醒后,认为是大吉之兆,忙吩咐家人取来麦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样,因此取名为牛轧糖。同年,书生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竟连中三元。后来这牛轧糖流传了出去,被百姓叫做状元糖。”[注1]
  “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戚映欢点了点头。
  小贩道:“夫人,我家状元糖用料实在,味道也好,不信您尝尝。夫人的相公也是参加会试的举人老爷吧?那您就更要买我的状元糖了!”
  倒是个机灵的家伙。
  戚映欢买下了最后半斤糖。
  小贩问了谢喻舟的名号,笑呵呵道:“恭祝谢行之、谢少爷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戚映欢则好奇地问:“你每个客人都要问名字吗?能记得过来吗?”
  小贩道:“那倒也不是,只是我看谢少爷谢夫人乃人中龙凤,到时候倘若考上状元,我这状元糖可就名副其实了。”
  戚映欢笑了:“你倒打得好算盘。”
  怪不得还没到中午,糖就卖完了,情商高嘴甜的人干什么都吃香。
  谢喻舟也觉得有趣,他道:“那就承你吉言,万一真有这一天,我就给你的状元糖提字。”
  “多谢谢少爷!”小贩满脸堆笑。
  戚映欢问小贩:“那你知道现如今哪家客栈还有空房能投宿吗?”
  “夫人您又问对人了……”
  说完,小贩顺便还给戚映欢和谢喻舟介绍了一下金陵城内的情况。
  “金陵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住了很多达官贵人和大老爷。外城里淮河那一带顶顶出名,谢少爷要是有空可以带夫人去游船……”
  “内城宵禁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
  一更三点差不多是晚上九点的时候,五更三点是凌晨五点左右。
  戚映欢觉得这半斤牛轧糖买值了,也不吝啬多了十多文作为打赏。
  小贩道谢。
  队伍排了大概有小半个时辰,戚映欢一行人终于进到城内。
  街道上建筑鳞次栉比,沿街的商铺热闹非凡。城门口张贴了新的皇榜,不少书生模样的学子围着告示议论纷纷。
  谢喻舟让吴若愚去打探了下。
  很快,吴若愚带来了消息:“皇榜说燕王打了胜仗,皇上明年会特恩开科取仕。”
  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以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即增加科举考试。
  这对参考的举子来讲倒是件好事。
  一行人带着行李也没多逛,直接住进了颐福客栈。
  晚上吃饭的时候,谢喻舟看着一桌子的菜,有些发怔。
  花生猪脚、老母鸡汤、清蒸鲫鱼。
  怎么感觉都是产后妇人的大补物?
  “知夏,我让你弄些菜给李盟补补身体,也没让你弄一顿月子餐啊。”戚映欢哭笑不得。
  知夏面色从容:“小姐,可这些的确都是补身体的。”
  “说的是没错。”
  算了……
  反正李盟也不挑食,月子餐就月子餐吧,戚映欢看向瘦了一圈的李盟。
  四月上旬,春暖花开。
  江面上的鸭子三五成群悠然嬉戏,路上的行人脱去了厚厚的冬装,冬日里枯萎的树木发了芽,长出嫩绿色的新生命。离会试还有六天。
  来到金陵的第二日,谢喻舟打听了苏青源的府邸,带着戚映欢和几坛桂花酿上门。
  苏青源住在内城,春熙街。
  这条街大多是四品以上官员住的地方,街道上来往的丫鬟小厮穿得也比较体面。
  来到苏府门口,吴若愚投递了谢喻舟写的拜帖。
  听吴若愚说来人是苏青源的弟子,门房露出嗤笑的表情。
  “行骗居然骗到我们老爷身上了!你也不打听打听,我们老爷平生什么时候收过入室弟子?连国子监的学生都只敢称我们大人一声苏祭酒!”
  门房随手把拜帖一扔,说道:“想骗过我苏大的火眼金睛?没门!”
  说完,门房骄傲的仰起头。这几年来想要和苏青源攀交情的人海了去了,谁也别想骗过他苏大。
  苏府门前路过的百姓,纷纷停下来看热闹。
  “居然说是苏少师的弟子,这人难不成想和先太子做师兄弟?实在胆大包天。”
  吴若愚面色涨红,有苦说不出。
  他哪里像骗子!
  无法,谢喻舟和戚映欢只好下了车,亲自登上门口的台阶。
  谢喻舟穿着天青色长衫,腰佩香囊,面容清隽矜贵,尤其是他不说话的样子,一看就很有气场。而身旁的戚映欢身穿鹅黄色裙装,同色腰封上绣着翠绿色的花纹,腰线衬得她体态婀娜亭亭玉立。
  如此一对璧人,倒是不像是碰瓷的。百姓渐渐怀疑门房的说辞。
  “武昌府武陵县举子谢喻舟,字行之,携内子戚氏,前来拜会老师,还望门房行个方便,通传一二。”谢喻舟从容自在地作了个揖,神态举止有度。
  百姓心道:少年人居然还是个举人老爷,那似乎更不可能存在碰瓷的理由了,读书人向来注重名声。
  门房露出迟疑的表情,武陵县?老爷每逢佳节都会收到从武陵县来的书信和礼品。
  难不成真是老爷的弟子?可是他真没听说过啊。
  他的态度缓和下来:“老爷上朝还未回家,这位公子您看……”
  怎么办?万一人家真是老爷的弟子,他要是赶走了多不好。
  哎呀,这种时候老爷怎么不在家呢!
  正当门房游移不定时,苏府门前来了顶轿子。
  年约六旬的老人掀开轿子的门帘后,蹙眉问:“怎么回事,家门口围了那么多人?”
  也不等旁边的管家打探,苏青源就径直下了轿子,还没迈出两步,他就认出了自家府邸门口的两人。
  苏青源略带惊讶的声音,脱口而出:“行之,欢欢,你们怎么来了?”
  戚映欢眼睛一亮,猛地转身,惊喜地叫道:“苏爷爷!”
  注1:这是明朝的状元商辂的故事,我改编了一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