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空前
一阵短促的惨叫过后,漆黑大门缓缓打开,黑衣黑甲的军兵蜂拥而入,将院中哀嚎的叛党乱枪打死。
砰,砰,房中射出几颗铳子,这火枪一响,吕安便如同狡兔一般,蹿了出去,一个前扑滚到了石级之下。
“啊!”
几声惨叫,几个反应稍慢的军兵,倒了下去。
砰,砰,砰,院子里枪声大作,叛党躲在里屋不停开枪,内务部军兵竟一时攻不进去,隔着门窗对射了起来。
“姥姥!”
吕安气的破口大骂,爬了过去,一伸手将一个受伤的下属拽了过来,十余人躲在石级之下,严重冒火。
“大人,昨日制造局,给咱送来了一批震天雷,不如……”
吕安沉着脸,低喝道:“搬来!”
不久,十多个军兵从外头,顶着几面精铁大盾,抬着一箱子震天雷,冲了进来,铳子射在精铁大盾上,发出绚烂的火星,躲在精铁大盾后头的军兵,却毫发无伤。
“好家伙!”
吕安轻叫了一声:“这也是制造局送来的?”
“禀大人,正是!”
吕安心中不由得赞叹起来,这样可以抵挡铳子的精铁大盾,造价必然十分昂贵,制造局那些同袍们是用了心的。十余个军兵顶着沉重的大盾,一步一步的挪了过来,打开箱子,露出一颗颗黑乎乎的震天雷。
吕安在近处细看,对此物早有所耳闻,大明军中早些年常用此物,装填火药,砒霜,用于两军阵前制造些混乱。然而此物威力太弱,用于战阵之上威力实在有限,用于捉拿乱党却正合用。
制造局给内务部打造的这批震天雷,内里放的有铁片,有毒药,炸开之后,铁片飞出,毒药迷茫,铁片四处飞射可嵌入盔甲之中。毕竟黑火药的威力不够,那铁片嵌入盔甲里的深度却不是太深,虽也炸开了两三处裂缝。
然而这房内的叛党并没有盔甲可穿,此物便是杀人越货的神器,也不需能炸开铠甲,只要能释放毒烟,炸的声音够大便足够了。
“上!”
一声低喝,几个黑衣军兵抄起震天雷,点着了,冷不防跳将起来,狠狠撞开窗户便掷了进去。
轰,轰,几声巨响,震天雷炸开后,房内响起一阵凄厉惨叫声。满地碎片,有铁片、有铁钉。门窗都受到了波及,被砸出一个一个的小洞,一时间院中满是烟雾,过了好一会儿,耳朵还是嗡嗡响。
部下赛过来一块沾了水的棉布,吕安胡乱掩住口鼻,低喝道:“冲!”
又是一阵杂乱的铳声过后,二月间的南京阴冷中,透着肃杀,大明帝国的权力更迭大戏,渐入佳境。
二月中,内务部,警备局。
新成立的内务部以丁文朝为总管,又分成南北二司,二司各设立四大局,侦缉局,情报局,民事局,警备局。吕安凭借辽王马城的赏识,一跃成为警备局主事,而后,内务部在百年间几番扩充,最终发展到十二局并立,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也是南北两位总理大臣,钳制地方的左膀右臂。直到大明盛世百年之后,纷乱四起,后人方知中兴时代的摄政王马城,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内务,外务二部是何等的重要。
二月末,警备局。
内务部南方司警备局,虽是个新衙门,却得到了辽王马城的全力支持,各种精良的装备,合用的物事不停调拨过来。
院中,百匹骏马不时扬起四蹄,互相磨蹭着。
吕安瞧着这些骏马,不由得心中欢喜,这时代一个善战的将领,对于骏马的喜爱是一种偏执。
“果然神骏,下官,多谢殿下的抬爱。”
一旁,一个白面斯文的官员,笑着说道:“吕大人可知道,此为何马?”
“大宛马。”
“此汉之天马也,又称西极马。汉武帝曾为此马,做西极天马歌,大人可知道么?”
吕安动容道:“哦,这倒不知。”
只听得那官员,高声吟道:“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吕安心中顿时波澜横生,月明星稀,夜风冰寒,作为大明帝国第三代少壮派中的翘楚,他腰杆挺的笔直。
开城九年,三月初。
肃杀威严的南京城,迎来了权力更迭大戏的主戏,约有三分之一的观风使,因各种原因将会被更换。有些是年岁已高,无法胜任。有些是犯了朝廷的忌讳,被就地革职。三分之一人数的观风使有多少人呐,共计三百八十二人。
这些观风使,或是百行各业的翘楚,由朝廷考察后直接任命。有些则是地方名流,由地方监察官员,百姓推举,真真是大明帝国最有名望的一群人了。观风使两年一会,监察地方,制衡官府,在大明帝国的体制里,是一个极其超然的存在。
马城的努力,也只能到此为止了,也总不能在这时代搞什么民选吧。
三月,肃杀后的南京城,又热闹了起来。被革职的观风使纷纷离京,新当选的观风使们欣喜若狂,开城九年的南京有人哭,有人笑,喧嚣非凡。却正如吕安所言,王爷在这里坐镇,任谁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三月中,大明帝国中兴后,第一次举国参与的大朝义,终于召开。钟山,六朝祭坛郊外选了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宝座。各部官员,观风使都穿戴着礼服,由礼兵临引导,亦步亦趋进了会场。
礼炮同时鸣响,崇祯帝,马城并肩行来,顿时钟山欢声雷动。沉闷的礼炮声中,却总显得有些诡异,不曾见到半个穿军服的将领,这又是大明新政中的核心法令,将领,军方要员不得干预政事。将领不得干预朝政,这可是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创举。
这是历代有识之士,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时至今日,马城觉得时机成熟,军中第三代少壮派成熟了起来,再凭借他如日中天的个人威望,终于可以将这条政令落到实处了。就凭王爷一句话,大明军中上到总督要员,下到统兵将领,便无人敢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