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癌进入言情小说后 第194节

  说到底,还是蔺家夫妻俩做的太过了,璐王才会如此,蔺家姑娘果真是有福气,夫君是超品亲王,身边又没什么莺莺燕燕,璐王青年俊彦,而且还会疼人。
  吴夫人心下如此作想,动作上却不迟疑,屈膝见礼,笑应道:“此事交付到我手上,王爷只管放心便是。”
  那几名军汉皆是低阶武官,此前在福安寺眼见璐王为蔺家姑娘主持公道,心头提着的那口气便松了,再见他以超品亲王的身份,却待自己如此客气,更是诚惶诚恐,感念不已。
  官大一级都会压死人,更何况是这许多级?
  以他们的身份,即便抓了蔺二夫人的现成,也只能虚与委蛇,逼迫她写下欠条以供来日蔺兰颐索取银款,说是胜了,却也窝囊,但璐王却能将棋局掀翻,将那恶毒妇人拖出去扒皮处死!
  这就是低阶武官跟宗室亲王之间的区别!
  此时璐王开口挽留,说是为蔺家姑娘添几个人照拂,实际上却是给他们机会,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低阶武官出现在了璐王的定亲宴上,想也知道会引起多少人注目,说不定等回到营区,紧接着就是晋升令下来了,甚至根本不需要璐王吩咐,仅仅是他们几个在璐王的订婚宴上露个脸,底下人为了讨好璐王,就会巴巴的将事情办好!
  他们明白这道理,蔺兰颐也明白。
  璐王父子就藩洛阳多年,在此处根深蒂固,璐王的订婚宴,怎么会缺少宾客?
  之所以如此为之,抬举那几名军汉,无非是为着自己罢了。
  蔺兰颐不是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当即敛衣整顿,正色向他一礼:“小女在此谢过王爷了。”
  那几名军汉也肃然行礼:“下官多谢王爷抬爱!”
  “都是自家人,何必这样客气?”
  朱元璋虚扶了老妻一把,又向那几名军汉道:“蔺家伯父过世多年,几位却肯为他孤女奔走,甚至不惜得罪蔺家,实在难得。世间多的是人走茶凉,也正是因此,几位的德行才更加令本王敬服!”
  那几人正色道:“蔺大哥对我们有恩,现下他的孤女有难,我们前来帮扶,是义之所在,岂敢居功!”
  朱元璋出言挽留,一是怕老妻身边无人,二来则是有意重用。
  他在朝时候的亲王是用来戍守边疆、防备不测的,但是出了一个朱老四之后,此后的大明天子就把宗室亲王当猪养了,衣食无忧,富贵终生,但就是不能沾手军权。
  璐王手里边有八百府兵,那是先璐王传下来的,之所以璐王在宗室之中地位格外尊崇,这也是先璐王留给儿子的政治香火。
  成祖几个嫡子都是徐皇后所出,永乐后期却斗的跟乌眼鸡似的,仁宗朱高炽提心吊胆的继承了皇位,没过一年就驾崩了,宣宗继位平定汉王之乱后,皇室内部就觉得这样下去不成,得搞个章程出来。
  先璐王是宣宗皇帝的胞弟,只想吃喝玩乐,不想跟大哥争雄,没等大哥开口,就特别乖的提出就藩,坚决拥护大哥的主张,坚决服从大哥的命令。
  兄弟俩小时候生活在汉王这个叔父的阴影之下,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也是因此,璐王在就藩时得到了特别的优待,并且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但这优待,也就到此为止了。
  作为藩王,想往军队上伸手?
  这是取死之道。
  好在他正赶上正统年间。
  好在大明朝正巧出了一位神奇皇帝。
  好就好在……他妈了个巴子的朱祁镇,这一回老朱非得把你脑浆打出来不可!
  朱元璋安置好蔺家一干事项,最后同老妻辞别,返回王府去准备下聘提亲等一干事宜。
  吴夫人留下陪蔺兰颐说话,洛阳令不好掺和婚嫁之事上,同那二人道别,紧跟着起身离去。
  朱元璋大步跨过门槛,眉头微皱,心有郁结的样子。
  侍从牵了马来,他翻身上去,却没急着拨马,马背上踌躇几瞬,眉宇为之一松,转头看向站在蔺家门前作恭送状、等他离去再行上马的洛阳令,轻轻招了招手。
  洛阳令微微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小跑着近前去:“王爷有何吩咐?”
  朱元璋叹口气,道:“那几个人还是别流放了,岭南多瘴气,最是消磨人寿,要真是去了海南,还不知道有没有命回来。”
  洛阳令知道他说的是蔺父和蔺和风夫妻俩,赶忙应声:“王爷宅心仁厚,料想那几人必定倍感恩德……”
  “嗯,”朱元璋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夸赞,吩咐说:“直接砍了吧!”
  洛阳令:“……”
  朱元璋马鞭点了点他,又一指蔺府:“别叫王妃知道,偷摸着干。”
  洛阳令:“……”
  朱元璋也不看他,舒然吐出一口浊气,怡然自得道:“这下可舒坦了!”
  扬鞭远去。
  第162章 朱元璋重返大明后12
  朱元璋既有心,璐王又是洛阳的土皇帝,婚嫁之事自然进行的极为顺利,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六礼很快走完五个,就差最后一个亲迎的时候,来自京城的使臣带着一个惊天噩耗,风尘仆仆抵达洛阳。
  朱元璋这时候在翻看婚礼的宾客名单,不时的吩咐亲信几句:“不要怕花钱,该添置的都添置上,王妃的外祖一家已经抵达洛阳,招待上一定要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说话间的功夫,又提笔修改了几处仪程。
  璐王娶妻,这是府上第一等大事,底下人自然不敢敷衍应付,毕恭毕敬的应了声,一丝不苟的往心里边记。
  嬴政跟高祖相对坐了下棋,李世民不远处舞剑,刘彻坐在桌边,以手支颐,百无聊赖的看着这一幕,说:“老朱,真没必要准备这么多,估算着时间,土木之变已经发生了,你随时有可能被迎到北京去继位,这边儿摊子铺得太大,到时候不好收。还有婚礼的筹备,这可不是口头说说,都是真金白银砸出去的,到时候你这边儿该办的办完了,海量的银子花出去了,北京那边来人接你,婚礼又得挪到北京去办,这时候准备的全白费了,你那个一毛不拔的性子……当心原地呕死!”
  朱元璋看都没看他,只继续对着手头名单细瞧:“改抠的地方抠,该大方的地方就得大方,不管是在洛阳当璐王,还是到北京去当皇帝,我都得尽我所能,给老马最好的,这钱花在她身上,值!”
  回首往昔,他被触动起了情肠:“当年我跟老马成婚的时候,还是郭子兴帮着张罗的,军中参加的弟兄不少,热闹是热闹,但终究少了一份体面,这一世我得给她补上!”
  刘彻还想再说什么,门外却在此时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侍从领着门房快步到了门外,说话时声音尤且带着几分喘息之意:“王爷,礼部尚书胡濙、驸马都尉石璟、内阁学士陈循等人并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持皇太后懿旨前来,此时已经到了门外……”
  朱元璋听得神色一凛,眼底明光乍现——来了!
  堂下一干垂着手静听王爷吩咐的亲信们神色各异,面面相觑,都搞不清楚这时候皇太后怎么会遣使往洛阳来。
  若说是为着王爷大婚,派礼部尚书专程前来恭贺,只怕过于隆重了。
  ——宣宗皇帝临终之前指派了五位托孤大臣,即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其中三杨已逝,五位托孤大臣仅存其二。
  英国公张辅随从当今御驾亲征蒙古,另一位便是礼部尚书胡濙胡大人,算算年纪,也该是七十多岁的长者,北京距离洛阳可不算远,当今出征时候又带走了英国公,这位礼部尚书在朝堂上也该是顶梁柱一般的人物,怎么会被皇太后派遣来参加王爷的婚礼?
  更别说同行的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学士、驸马都尉等人了。
  必然还有些更要紧的事情要办。
  这么多当朝政要,带着皇太后的懿旨前来……
  亲信们隐约有了几分猜测,又觉得这想法太过大胆,悄悄交换一个眼神,没人敢在这时候表露异样,整顿衣着,紧跟在王爷身后,到外边去接旨。
  事态紧急,胡濙等人飞马赶来,风尘仆仆,朱元璋正待吩咐人去准备香案等一干用物,却被胡濙拦住:“王爷,事急从权!”
  朱元璋从善如流。
  懿旨正如同他所想那般,当今天子朱祁镇御驾亲征吃了败仗,北狩在外,虽有皇太子在,却尚是黄口小儿,主少国疑,不得立储,皇太后与朝臣援引《皇明祖训》中所规定的的“兄终弟及”一例,由皇太后下旨,令仁宗皇帝嫡孙璐王朱祁锟承继大统,入京为帝。
  朱元璋等了又等,终于得了这道圣旨,虽是如愿以偿,心中却没有多少欢喜。
  土木之变,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抓,武将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这样惨烈的结果,就这么血淋淋的呈现在他面前。
  崽卖爷田不心疼,那是因为这田不是他打下来的,这样的结果,朱祁镇本人可能无所谓,但朱元璋听着,真就是锥心刺骨的疼!
  胡濙是力主迎璐王入京为帝的人,原因无他,皇长子朱见深这时候才两岁,怎么能承继大统?
  国泰民安之时,皇帝驾崩、幼主登基尚且会有一场风波,更何况现下瓦剌虎视眈眈,天子被俘,二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神州不安!
  就情理和现实而言,胡濙不后悔自己所做出的决定,为了争取时间,甚至不顾老迈之身,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从北京骑马奔赴洛阳,只是到了璐王府门前之后,他心里边难免会有一些忐忑与不安,宣读皇太后懿旨之时,甚至有种灵魂一分为二的错觉。
  一半稳稳的持着那份懿旨,一板一眼宣读,另一半惶恐的漂浮在半空中,不住地想“我做的对吗?”,我的选择,会不会将大明带向更加糜烂的未来?
  旨意宣读结束,胡濙偷眼打量璐王神情,却见他眼底殊无即将荣登大宝的喜色,神情中弥漫着浓重痛惜与愤慨,似乎是极为惋痛于土木之变。
  胡濙心绪稍安,再细细看他面容,忽的悚然一惊。
  朱元璋接了那道懿旨细阅,察觉有人紧盯着自己,旋即抬眼去看,双目湛湛有神,饶是心无怒意,眸光也裹挟了三分凌厉威仪。
  胡濙为他神色所摄,心神失守,膝盖一软,跪倒在地。
  内阁学士陈循见状,赶忙弯腰搀扶:“老大人一路辛苦,接连赶路,料想早就腰酸腿软,还请璐王准允,寻个座椅前来……”
  朱元璋还未应声,却听胡濙“啊呀”一声,两行浊泪顺着眼眶缓缓流下:“祖先庇佑!王爷的形容模样,正如同当年的太祖皇帝啊!”
  陈循听得愣住,一手将他搀扶住,下意识转头去看朱元璋,驸马都尉石璟也是面露诧色。
  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眼底飞快的闪过一抹不悦。
  皇帝北狩,皇太后想要立皇长子为帝的,奈何朝臣反对,只得退而求其次,应允下旨迎立璐王为帝,但作为交换,须得册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等新帝去了,便将大位重新交还到当今天子一系手中。
  当日在大殿之上,胡濙坚决要求迎立成年藩王为帝,为此跟皇太后闹的很不愉快,皇太后固然掌控正统,是天子之母,但胡濙也是先帝临终前选定的托孤大臣,双方各怀己见,到最后,还是皇太后败下阵来。
  金英此次往洛阳来,除了作为亲迎使将新帝奉迎入京之外,也在皇太后处领了观察这位新君性情和处世的任务,现下见胡濙为了阿谀新君,竟连太祖皇帝都搬出来了,不禁在心下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
  “胡大人年纪大了,记忆难免有所偏颇,太祖皇帝逝去多年,您哪还能记得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
  他顿了顿,又笑着补充:“奴婢若是没有记错的话,胡大人仿佛是建文年间中的进士啊,今儿个怎么一见面,就说璐王爷相貌与太祖皇帝相似?”
  胡濙听得出他话中深意,只是一笑:“我同杨溥杨大人一道于建文二年中进士,那时候太祖皇帝业已辞世两载,但是在那之前,有幸同杨大人及其余一干年轻举子为太祖皇帝召见,有幸在御前说过话,太祖皇帝说我们都是将来的天子门生,那就是他老人家的学生,特许让抬头见了龙颜……”
  金英没想到还有这一节,再一想这老家伙活得久,朝中又另有老臣,料想他不敢拿太祖皇帝来弄虚作假,只得讪笑一下,就此作罢。
  “嚯,老朱,他还见过你呢,挺能活啊!”
  空间里李世民也有些稀奇:“你还记得他吗?”
  朱元璋很是矜傲:“他得蒙召见,目睹天颜,这是三生有幸!我日理万机的,一年到头就三天假,哪天抽个空见了群毛孩子,怎么会往心里记!”
  李世民哈哈大笑。
  嬴政等人也忍不住笑了。
  胡濙跟金英说了那么一席话,虽然不气不恼也没人作色,但空气中却飘荡着几分淡淡的火药味。
  驸马都尉石璟笑着打了个圆场:“王爷身为太祖皇帝子孙,容貌上与太祖皇帝相像,也是情理之中。”
  内阁学士陈循也穿插其中,说了几句车轱辘话,总算是将那一页给掀过去了。
  朱元璋吩咐备茶,请几人往前厅暂歇,又问起土木之变的细节来。
  胡濙长叹一声,潸然泪下:“战事惨烈,乱军之中,殒命者数以万计,二十万京营精锐折损殆尽,文武勋贵之中,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恭顺侯吴克忠、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永顺伯薛绶、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都督吴克勤……侍从陛下北征的文武大臣几乎尽数死难,这是国之大祸啊!”
  说到伤心之处,他哽咽难言。
  朱元璋对张辅和朱勇没什么印象,倒是知道他们老子张玉和朱能,说是靖难名将,但是他老人家在的时候,这些个后辈小臣还真就不敢吱声,这俩人都是跟着老四朱棣混的,他知道这些个人,但是不甚熟悉。
  朱元璋刚到了地下,没几年听说靖难之役的时候,很是生了场气,气朱允炆这个傻子自作主张,气朱老四竟敢造反,踏马的还造反成功了!
  可是气完那一阵儿也就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