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必粉身碎骨以报官家的皇恩浩荡(求

  …
  时进大统三年。
  经过整整两年的经营和发展,大中朝终于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民心。
  能这么快做到这一点,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例如,在这两年里,中军左冲右杀,硬生生的占据了中原地区,硬生生的夺回至关重要的燕去地区,给饱经战火的中原人民带来了和平。
  例如,大中皇帝李衍,强行推广的玉米和红薯,让中原人民终于不再挨饿,并且有了一些余粮。
  例如,大中朝的经济,已经展现出了其高度繁荣的一面。
  例如,大中朝政策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大中朝的官吏,不仅能力强,还公平公正。
  又例如,大中皇帝李衍,愿意亲自为他们守国门。
  等等……
  总而言之,大中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了。
  另外,随着大中与南宋议和,与西夏结盟,与大金罢战,中军也得到了数月时间的休整。
  现如今,大中终于具备了再次对外扩张的基础。
  也就在这时,吴玠来到了东京汴梁。
  吴玠此次进京,并非李衍所召,而是他自己请求的。
  事实上,去年秋天,吴玠就想回京面圣。
  可就在那时,中金两军,在边境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摩擦。
  大中方面担心金人会来大中抢掠粮食,因此,有很重要防御任务的吴玠便没有回成京。
  不过——
  此事并没有在那了却。
  中金边境稳定了之后,吴玠又给李衍上奏折,请求回京面圣。
  同时,吴玠也在奏折中说了一些他想见李衍的理由。
  李衍想了想,准了吴玠的请求。
  于是乎,吴玠年都没有在辽东过,就乘坐李宝的战船走水路来到了胶东半岛,然后从胶东半岛来到了东京汴梁。
  时隔两年多,君臣再见面,吴玠愕然发现,李衍的相貌竟然丝毫都没有变,仍是那么年轻,看着就跟二十岁出头一般,而李衍看吴玠,却发现吴玠比那时要苍老了一些。
  这两年多,大中可以在中原逐鹿,可以安心发展,可以说,吴玠厥功至伟,如果没有吴玠为大中守住东北高丽诸州和日本诸州的门户,大中绝不可能安心在中原地区与宋金逐鹿和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大中。
  所以,得知吴玠回来了,李衍在第一时间就召吴玠进宫陪自己吃饭。
  饭后,君臣又聊了一会北方的形势,李衍便找了个机会,道:“你想去陕西?”
  吴玠就是为此而来,哪能否认?
  他道:“不错,臣想去西部。”
  李衍不置可否道:“说说你的理由。”
  吴玠道:“岳飞、张宪和王彦皆是能战之将,这是不容置疑的,可他们全都是河北人,是东军,不了解我们西部,我们西军。”
  李衍没说话,让吴玠继续说。
  吴玠继续说道:“在我们西部地区,军人既是大多数居民的身份,也是大多数居民的职业,在我们西部地区,受人们尊重的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也不是才富五车的文人,而是军事技艺高超的军人,在我们西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人在少年时,就开始学习骑射,人大多慷慨而豪迈……”
  随着吴玠的讲述,李衍发现,自己和大中的文武百官似乎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忽视了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
  《汉书》上引用古谚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这里所说的“关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即秦陇地区。
  由于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羌、回讫、吐蕃等不断的南侵和东进,秦陇地区历来就是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垒交兵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在造就秦陇地区尚武传统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出自秦陇地区的名将,如白起、蒙恬、李广、赵充国、马援、窦固、班超、李靖、郭子仪等等。
  到了宋朝,由于西夏政权的建立,宋夏双方更是在秦陇地区鏖兵不己。
  残酷的战争在锤炼出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荤军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秦陇地区的尚武精神。
  “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
  这正是秦陇地区尚武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说,西部的秦陇地区全民皆兵,并且猛将辈出。
  而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只靠战,或者只靠不战,也就是只靠政治、政策,都不行。
  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对西部地区极为熟悉的人来主持才行。
  吴玠生长在西部地区,并且能征善战,说实话,李衍手中真是没有人比吴玠更适合收复西部地区的。
  不过,李衍并没有因此而直接表态,而是说道:“朕已经将伐宋一事交给岳鹏举了。”
  吴玠之所以如此积极的去西部地区,就是因为,吴阶自觉其功劳已经被岳飞、刘锜超过,甚至就连韩世忠和杨沂中的功劳都比他要大了,这是好胜心极强的吴玠所不能接受的。
  再者,伐宋有可能是大中的最后一战,他吴玠若是不立些大功,等将来天下大定,他如何能成为一等功臣?
  所以,吴玠才积极争取主持西部的战争。
  可话又得说回来,吴玠也知道,李衍不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君主——李衍答应他们这些臣子的事,从来没有不办的。
  因此,慢了一步的吴玠,怎么都不可能主持伐宋。
  对此,吴玠极为清楚。
  所以,吴玠并没有跟岳飞争,而是说道:“能帮官家收复西部,臣已经心满意足,哪还敢贪伐宋之功,所以,官家放心,臣保证配合岳飞伐宋。”
  听了吴玠的保证,李衍放心了。
  沉吟了一会,李衍又问吴玠:“那你觉得,谁能替你镇守东北?”
  吴玠迟疑了一下,道:“杨政、郭浩都可以,不过最好是韩世忠,他精通水战,能更好的镇守东北十三州,只是……不知韩世忠的伤还要不要紧。”
  李衍不动声色的问道:“你弟弟吴璘不可以吗?”
  吴玠沉默了一会,说道:“其实,臣心中的第一人选就是舍弟,舍弟他知兵、懂战、明礼,战功也能服众,又是官家您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官家您忠心不二,他常言必穷其一生来报官家的知遇之恩,可……他是臣的弟弟,臣去西部,他在东部,这一西一东两个关键之地皆由我们兄弟来主持,别人会说闲话的,而且舍弟也太年轻了一些,还可以再锻炼几年。”
  李衍听言,看着吴玠说道:“朕是那种连这点担当都没有的皇帝吗?”
  吴玠听罢,一拜在地,道:“官家自然能肩天下,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吴玠所不知道的是,李衍对吴璘的信心还在他之上。
  而且,韩世忠重伤还未完全痊愈,李衍实在是想不到比吴璘更适合镇守高丽和日本诸州的了。
  另外,从本心上来讲,李衍也愿意将他们兄弟拆开,免得他们吴家形成一个尾大甩不掉的大家族。
  所以,李衍打断吴玠道:“不必多说了,就由吴璘接替你镇守东北,你尽早与吴璘交接,然后就去陕西吧。”
  吴玠听言,略带哽咽的说道:“吴家上下必粉身碎骨以报官家的皇恩浩荡!”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