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改朝换代的前奏(求订阅!)

  …
  听说李助等人要将宣抚司搬到都堂来,那些搞了半辈子政治的人,怎么会不明白,这是改朝换代的前奏?
  以孙傅为首的还忠于赵宋的大臣们义愤填膺!
  然并卵——
  这毫无用处。
  王时雍已经请李助以宣抚司的名义颁发告书:虽致仕但在京及宫观人、僧道、耆老、军民,于明日午日,赴宣德集议。考虑到人多混杂,无以分别,将文武百官及致仕在京宫观人并分拨赴秘书省、僧道赴宣德门外西关亭、军员赴大晟府集议,各令知悉。
  秘书省是宋朝廷主管馆阁藏书的部门,位于宣德门外右南廊,正对着右掖门。大晟府是宋朝廷掌管音乐的部门,在御街西侧,景灵西宫南边。
  次日天一亮,陆陆续续就有官员来秘书省报到,有军人去大晟府集合,有僧人道士前往宣德门西朵楼,有士庶百姓前往宣德门东朵楼。
  虽然宣抚司的告书上并没有说,集议何事,但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猜到,必是议改朝换代之事。
  等百官基本到齐,王时雍下令关闭秘书省大门,令范琼派兵在门外守卫,任何人不得外出。
  这时,王时雍、徐秉哲等已经归附水泊梁山的官员走入都堂,然后由王时雍当众宣布道:“赵宋已亡,天下无主,以德论,辽东王,尊名李衍,力取燕云十六州,只因不忍汉人自相残杀教胡人渔翁得利,遂将燕云十六州尽数送给赵宋,然赵宋无德亦无能,不仅尽失燕云十六州,还失了祖宗打下的黄河以北之大片疆土,更被金人所废,令汉人蒙羞,不配人主,而我主辽东王,文治武功,皆冠盖天下,实为汉人脊梁,必能外拒强敌护汉人百姓不受侵扰,内治天下令汉人百姓安居乐业,当取赵氏而代之,为天下之主……”
  不管是谁,如今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李衍取代赵氏成为天下之主是最合适的。
  只有那些,或被儒家思想洗了大脑,或是真是受了赵氏大恩的人,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总而言之,当王时雍宣布:“愿意拥立我主辽东王建立新朝的,请签下自己的职位与姓名。”并最先签下他自己的名字之后,数百官员纷纷上前,在一张白纸上写上自己的职位与姓名。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是含泪签下其名的。
  很显然,这些人对宋朝还有些留念或是惋惜。
  然而,有可能是出于害怕,有可能是出于畏惧,有可能是出于为了大义,有可能是为其家族、家人考虑,有可能是为他们自己的前途考虑,尽管他们为宋朝哭泣,但他们还是愿意为亲朝效力、愿意为李衍效力。
  当然,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孙傅道:“主上出辱,太子横死,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大宋亡矣,我护卫太子不力,当以死从太子,请禀报辽东王,孙傅不能为他效力。”
  说这话的同时,孙傅深深的看了王时雍一眼。
  虽然孙傅没有证据,但他也猜出来了,赵谌之死,与已经代表宣抚司发言的王时雍脱不开关系。
  孙傅不恨王时雍太狡诈,只恨他自己的这双眼睛瞎了。
  所以,孙傅甚么都没有再说,也没再看王时雍,而是径直离开了。
  范琼不愿拦下一个已有死志之人,因此放孙傅离开了。
  张叔夜则坦诚回答说:“累世受国厚恩,誓与国家共存亡,实不愿立异姓,悉听处置。”
  言毕,张叔夜也离开了。
  随后,徐处仁、胡直孺等人也没有签名就离开了。
  三十七岁的御史中丞秦桧,也来参加了这个会议,但他拒不签名,并且说道:“辽东王武盖天下,无可否认,但何以有德?辽东王原只是江湖豪杰,上皇不以卑鄙,予以招安,后因为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赐辽东王,古往今来,恩宠至极,莫过于此,今大宋遭难,二圣蒙羞,辽东王不思救驾卫国,却要取而代之,何德?桧窃缘自祖父以来,七世事宋,身为禁从,职当台谏,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大金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威制官吏军民等,必欲灭宋而易姓。又逢辽东王起大兵救都与金军相峙。桧忘身尽死,以辨其理。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一百七十余载,功德基绪,比隆汉唐,实异两晋。顷缘奸臣渝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使生灵被害,京城失守。非无德也。辽东王欲德天下,当还政赵氏,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天下必歌颂之,或可比肩周公,成为千古贤臣。”
  秦桧这一番慷慨其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想劝李衍,不要夺赵氏的天下,要当一个贤臣,要帮赵氏撵走金人,然后还政于赵氏。
  不得不说,从秦桧的这次发言来看,现在的秦桧,在政治上实在是太天真了,也可以说,现在的秦桧还是有一些赤子之心的,也许只有经历了被金人囚困,再经历了屡屡不得志,秦桧才能蜕变成那个千古奸臣。
  跟秦桧一样很傻很天真的人,还有很多。
  一个面目严冷的官员厉声说道:“二百年赵氏天下,岂可付它姓?哪怕此人是辽东王,吾愿同去请命,还政于赵氏!”
  在这人右侧,有一个官员忽然放声大哭道:“吾请同行!”
  王时雍不认识这两个官员,呵道:“自列名氏。”
  那面目严冷的官员回答说:“我是奉直大夫寇庠,他是朝请郎高世彬。”
  这时,监察御史马伸对众人说道:“吾曹职为争臣,岂可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
  另外,还有监察御史吴给与御史台检法官王庭秀宣称致仕,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太常寺主簿张浚逃入太学中。
  这些人都没有在议状上签名。
  只可惜,不签其名的,毕竟只是少数,极少数——只有寥寥十几人。
  他们这些人,甚么都做不了,也甚么都改变不了,改朝换代的大势已定,人人皆知,辽东王李衍即将问鼎天下,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