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分卷阅读_180

  第163章
  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计划, 竟然就这么被采用了, 水泥匠显得比陶笉然还要激动, 连忙站起来朗声道:“定不负大人所托!”
  陶笉然点点头,又对他道:“我要在十五日内看到成果, 你挑选些人协助, 届时所有人参与的人皆有赏!”陶笉然现在别的不多,就是银子多!自从北部不再需要粮食供应之后,短短几个月, 琉璃阁的进项分成到陶笉然手里,已经多达十万两白银了!
  听到参与的人都有赏, 其他人皆是纷纷看向了水泥匠。陶笉然也不留下来拘束他们,又嘱咐了几句便离开了。
  肥料和水源都解决了, 陶笉然要利用棉花田整好之后的那十五天, 给十位农民来一次全方位的棉花种植的培训,把系统兑换来的棉花种植知识填鸭式灌进农民的脑子里!虽然目前只能纸上谈兵,但总好过两眼一抹黑。
  翌日一早,陶笉然就到隔壁知州府找邱裕。
  “邱大人,府内有没有现在空闲的, 识字的人?如果会画画就更好了。”既然要推广棉花种植, 那肯定要印点图案小册子。陶笉然是只会画火柴人的那种, 这活是干不了的。
  邱裕闻言,面色有些古怪。要识字的人还可以理解为陶笉然要助手,但还要会画画?莫非是看棉花种植已经没问题了,就想要吟诗画画寻欢作乐了?
  邱裕原本也是个极有才华的文人, 但长年的边关生涯,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不拘小节的壮汉,更是看不起那些不干实事的文人,于是语气也没有之前那么热络了,只道:“倒是有两个,下官命人去寻他们来。”
  陶笉然没察觉出邱裕这么微小的变化,又让邱裕带自己去存放卷宗的地方,他要查看现在沂州的物资储存情况和各项开支。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沂州竟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穷!
  去年还算风调雨顺,但州内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石。收上来的税收,只能覆盖各地衙门的粮仓的薄薄一层,这么点物资,陶笉然都不敢轻易妄动!
  倒是军中的情况要好些,一直以来都有朝廷运送过来的军饷,再加上年前开了互市,收上来的税基本能抵消军队一半的消耗。而军队内也延续了之前的传统,每天都会派士兵去轮流耕种,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陶笉然终于明白为啥王君浩那十万大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了。那军队中只有一成是老兵,其余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随时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训练,把大军的总体素质提升上来。
  而期间要去轮耕已经十分浪费时间了,又哪里有空盖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农闲就没活干了,他们还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开荒新农田,根本没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时间,更别提抽调去给士兵们盖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况,陶笉然在心中长叹一声,这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复杂。
  等陶笉然从一堆卷宗中回过神来时,已经过了午时,一抬头就看到了两张陌生的面孔。
  面前两个男子,一个面容还透露着一股稚气,看起来不过十六岁的模样,另一个已经是饱经风霜,双鬓发白,约莫四五十岁的模样。
  两人看到陶笉然终于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轻的男子连忙道:“大人,您可算回神了,我们等了您许久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埋怨,年长的连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笉然倒没跟年长的人想象的一样发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你们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饭吧?我们边吃边说。”
  “哎,这怎么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脱,但眼神中却是饱含期待。
  陶笉然在官场混了这么两年,倒是许久没见过这么有趣的性子,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了:“走吧,府上的厨娘是从宁安来的,来尝尝南边的菜肴。”
  少年闻言,一双眼睛顿时变成了星星眼。那年长的那位则没什么表情,跟那些政场老油条没啥区别。
  陶笉然下意识地对少年亲近了一些,少年一个高兴,就将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来了。
  原来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业,今天确实是十六岁。从小跟着爹爹和两个哥哥读书识字,对画画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过跳脱,邱裕便没让他下场考试,要他再经几年事再说。
  而邱勤业的两个哥哥,大的已经考取了举人,小的也是秀才,双双在京城求学,家里只有她一个同龄人,已经被憋成了个人来疯。
  年长的则姓李,名琼,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举考了这么多年只是个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挂个闲职。
  陶笉然并不意外,在沂州这么穷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么寒门学子了,一说识字的,那必定是跟这些官员门沾亲带故的关系,否则又哪里有钱财和时间去读书识字。
  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这地方已经穷到连义务教育都不可能展开了,必须得先搞好民生再说。
  陶笉然不跟他们卖关子,席间就说了:“这次请二位来,是想你们帮本官将这册子上的内容,画成简单易懂的图册,就像这个一样。”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种植手册,还有一本推广沤肥的小画册。
  “这个画册我看过!”邱勤业兴奋道,当初邱裕把这种册子拿回家到时候,他就因为好奇偷偷描了几幅,“这个我会画,包在我身上了!”不过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作么,简单到不行!
  陶笉然也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只是提醒道:“这个册子的唯一目的是让不识字的农民们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所以简洁易懂是重点。不如这样,你们先各自回去试着画画这播种篇,为期三日,我看谁画的最易懂,这个画册就由谁主导。”
  邱勤业对这种有竞争性的比赛十分积极,连忙夸下海口道:“没问题!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琼面上情绪仍旧没多大起伏,但心中却也是十分激动。即使被岁月蹉跎了那么久,但陶笉然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抱负。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后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间相谈甚欢,而远在京城的民生日报,悄悄有了新的变化。
  起因是经过报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并没有盲目尊崇陶笉然当初只为吸引农民的理念,她将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板块开辟成了两大板块,在没有什么发生重大时事的时候,就会请国子监的先生们,在时事点评专栏来搞一期专讲!
  这个资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灵均要来的。王灵均虽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找个国子监的先生写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第一个登上民生日报的,却并不是国子监的先生,而是礼部侍郎慕容温瑜!
  王灵均只是给国子监的先生广下贴,没人要点教案之类的,却没想到把慕容温瑜给吸引过来了。既然人家礼部侍郎都主动送上门了,那他们还矜持什么!
  慕容温瑜的文采不必多说,对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举的五十道试题为例,讲解了该如何答这些试题,文章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王灵均读完慕容温瑜亲自送过来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还是一拍大腿,不满道:“瑜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慕容温瑜摸不着头脑:“灵均兄何处此言?”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废了几十稿,才拿出来的,这也算是他这辈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
  王灵均一脸哀怨地看着慕容温瑜:“我可是把陛下赏的松石砚都送你了,你怎么不给我们民生日报打打广告?这么好的文章,起码地让人知道是我们日报刊登出来的啊!”
  慕容温瑜闻言,嘴角一抽。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难道还比不上一句广告词吗?!慕容温瑜无奈地叹了口气,叫人传来笔墨纸砚,提笔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让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远之类的广告词。
  虽是临时加上去的,但看起来跟前文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王灵均这才满意了,又叫下人拿来戚博翰送的贡品金丝墨:“辛苦啦辛苦啦,这可是贡品,我也就这么一点,全都送你啦。”
  慕容温瑜受宠若惊,虽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进贡给皇帝的墨和砚都轮不到他这个小辈用,但是哪个读书人不爱这个!此时心中对王灵均的一丁点不满也灰飞烟灭了,甚至差点就感激涕零!
  而王灵均,把戚博翰送给他,督促他用功读书的东西全部送出去之后,顿时有种掩耳盗铃的舒畅之感,对慕容温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