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_分卷阅读_69
兢兢业业当邪神和领导者这么久,任性一回也没事。
——
商人们陆续回来了,走了大半年的功夫,离开的时候就一个班保护,最后自己再带几个随从,回来的时候倒是声势浩大,屁股后面跟的全是人,这些人穿着褴褛,一脸苦相,脸上还带着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走了什么狗屎运,竟然被带到了高邮。
如今外头都在传,高邮的日子最好,只要想干活的都能找到活干,能吃饱,就算找不到活,还能去当兵,只要当了兵就更好过了,三天就能吃一回肉,七天吃一回白米饭。
他们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可是都觉得高邮是个好地方,却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过来。
商人们在城门外遇见,还笑嘻嘻的打招呼,不动声色的炫耀自己找到了多少匠人,又有多少是匠人们的亲属。
谢自常和周福也碰了面,他们俩互相看不顺眼,究其原因还是觉得别的商人都不成样子,只有对方有跟自己比一比的本钱。
“谢兄寻到了多少人?”周福笑眯眯的问。
谢自常也笑,更显儒雅:“不多,不过两千余个。”
周福吃惊道:“可见谢兄的本事,果然不能与常人类比。”
“一般一般。”谢自常拱手,谦虚道,“不知周老弟找到了多少人。”
周福恨得牙根有些痒痒,自己叫他一声谢兄是给面子,还真叫自己老弟了,果然是人不要脸,树不要皮,可面上还得端着笑:“愚弟也是运气好,不多不少,恰也是两千余人。”
谢自常:“周老弟能人啊。”
周福和谢自常一边聊一边笑一边恨不得对方现在就从自己的马车上摔下去,摔得脑浆迸裂才好。
这回被带过来的匠人总共有一万八千人之多。
商人们有的是法子,其中还有不少是他们从牢里买出来的,好人家骗出来的。
还有的是从流民中找到的。
这一万八千人被安置在了城外,因为要入冬,林渊在打下高邮之后就叫人在城外建起了宿舍,成片连在一起,还有围墙,为了叫技术人员住的舒心,所以宿舍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两室一厅,还有厨房,不过是一层楼用一个厨房,灶台倒是有好几个。
林八三就是新到高邮的匠人。
他原先是个木匠,常干的就是给周围的父老乡亲们打打家具,挣点糊口钱,世道一乱,乡里不像人都举家出逃,他也随大流的逃了,结果一家人风餐露宿,没有粮食,也没有钱,艰难的活了下来。
结果富贵的商人老爷们一出现,发现他是个木匠以后就把他带上路,连他的婆娘也一并带上——他的父母和孩子都死在了路上,唯有妻子和自己活了下来。
妻子姓钱,行六,都叫她六娘,六娘和林八三一起走上二楼,六娘从小就生在乡里,从小得见的都是低矮平房,能铺上砖瓦的,那都是大户人家了,农户们有个泥巴房子,不漏风,不漏雨,那都算是农户中的富户。
六娘低着头,跟着前方带路的人走,她看着脚下平整的路,不知为何,眼底就有了泪花,要是公公婆婆和孩子们能活下来,那该有多好啊。
“这是你们夫妻的屋子。”领路的管事叹了口气,“你们是一家子,才能批到这间屋子,要是单独一个,就只能分单身宿舍,可是七八个人挤一间,你们运气好。”
林八三连忙说:“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不知大人名讳,日后小人才能……”
管事的挥挥手:“别叫我打人了,我以前跟你一样,你们来了这,就好好为南菩萨办事,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个管事就是梁大,他以前跟三子都是寨子里的人,后来被林渊收服了,如今在下头做个小管事,过得顺风顺水,他看着这些新来的人,就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林八三送走梁大后,才跟妻子走进了屋里。
他们只有两个人,分到的房子是边角最小的一个,有一个房间,还有外头一个堂屋,厨房就在靠近阳台的地方,不过出恭要麻烦一些,得下楼去,一栋屋子旁有一个恭所。
“老林,我们有屋子了。”六娘摸着桌椅,这房子虽然简陋,但是有桌有凳子,屋里还有一张床,哪怕是他们家最富裕的时候也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
林八三也是一脸感慨,他冲妻子说:“南菩萨建了这许多屋子,不晓得要耗费多少钱粮,真是菩萨般的心肠,原先我还不信,如今一看,是我没有见识。”
六娘连忙说:“那你以后要好好干活!才对得起南菩萨的一片仁善心。”
林八三:“这是自然!谁若是说南菩萨不好,我就去打断他的鼻梁!”
这对夫妻看到了生活的奔头,抱头痛哭之后,夫妻俩就都要出去了,他们得先去各自的组长那里报到领活,然后再去领衣裳和被褥。
报到的时候还看到了被一起带来的人,虽然他们接触也不多,但此时看见,也顿生亲近之感。
林八三与那人说:“你分到屋子了?”
那人也是一脸喜色:“分到了,我是一个人,所以得住单身宿舍,不过我也有单独的床,以后成家了,还能分到婚房。”
“嘿,我听到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呢,我得好好干活,早点娶上一个婆娘。”
林八三也高兴。
那人又问林八三:“你跟你婆娘两个人,分到屋子了?”
林八三把自己的住所环境跟那人说了说,那人果然羡慕的不行。
大约是有他们两个带头,排队的人也相继说起自己的屋子来。
有些运气好,家里人得以保全的分上了大房子,一家五口住在三室一厅的屋子里,妻子和自己一个屋,父母一个屋,孩子们一个屋,简直幸福的要飞到天上去了。
他们聊着聊着,就觉得天下这么大,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却只有高邮,只有南菩萨治下,言语之间对林渊更加推崇。
百姓就是这样,谁给他们的好处多,他们就真心实意的拥戴这个人。
百姓们大多数没有断文识字,他们明白的道理也不多,但是却知道一点——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好人,值得他们拥护。
——
看着被带来的匠人们,林渊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匠人们的价值在林渊看来是高于一些眼高于顶,只会读死书的读书人的,那类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了照本宣科以外没有别的本事,就连派去扫盲,他们也做不好,不会因材施教,把六七岁的小童当成年人教,能教出个什么来?能学会的才是天才。
而这种还不少,搞得林渊只能让他们做户籍誊写。
匠人则不同,他们做的事能落到实处,这批匠人以后会带出更多徒弟。
除了匠人以外,最让林渊惊喜的还是周福带回来的农作物,他之前说过,叫他们注意海上来往的商船,如果有什么以往没见过的农作物也一并带回来,不管能不能吃,有没人有吃过,先带回来再说。
于是他就看到了土豆和红薯。
要知道,土豆虽然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但红薯却是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
这两样农作物都是高产又适应性极强的作物,可想而知,他们的粮食储备会越来越多。
林渊惊喜之下就拉住周福的手,一脸情真意切,好似看着心爱情人的模样看着眼前这个肥头大耳的周福,语气温柔的能滴出水来:“周老爷,活民之功啊!必能名垂青史!”
周福一边笑,一边摸不着头脑,他也不知道这两样玩意是啥,看到海上商船,就找那些外邦人买了来,外邦人还不愿意卖,他可是花了大价钱才叫他们偷偷塞给自己的。
至于这两样到底能不能吃,怎么种,他完全不知道。
林渊又说:“周老爷此番立了大功,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说,但凡我能做到的,都应。”
周福瞪大眼睛,万万没想到自己带了两千多人回来没得到这一句,带了两筐不晓得是啥的东西就得了话,他连忙说:“为南菩萨办事,哪里能居功?都是周某的分内之事,南菩萨万不要跟周某客气,有事尽管吩咐。”
林渊笑得牙豁子都要露出来了:“不客气不客气。”
“来人啊!今晚设宴,将回来的商人们都请来!”
外头的人高声应诺。
林渊又说:“日后还有什么你都一并带来。”
周福点头,心里也有喜意。
别管南菩萨是为什么夸他,至少他这回压了谢自常一头,下回两人再见,他就能刺刺那个老家伙了。
因为土豆和红薯都只有一筐,林渊就叫人先拿下去培育,到时候种出来了再分给农户们。
他把怎么种的细细说了以后就当了甩手掌柜,只偶尔过去看看情况。
灾荒年代,不知道多少人靠着红薯干活命。
他虽然不想叫百姓们过上靠红薯干才能活命的日子,可是多一个保障,就能多活一些人。
作者有话要说: 马铃薯没有确切的传入时间,只能查到大约是在16世纪,也就是明朝中叶,也有可能是在清初,所以说不准。
红薯,也就是番薯是在明朝中后期。
也算我给林渊开了金手指,么么哒。
第57章 057
因为不是农业专家, 林渊也只知道红薯是一年生的作物,也就是一年只成熟一次, 一般是三月四月五月这三个月里面播种, 十月份收获, 红薯是万历二十一年进入的工作, 由福建引入, 不仅味道好, 而且能适应贫瘠的土地,无论生吃或者熟吃都可以果腹, 并且产量很大, 在古代就有“一亩数十石, 胜种谷二十倍”这样的说法。
至于土豆,现在已经在育苗了, 正好赶上十一月底, 来年一月到三月都可以收获。
不过土豆的种植还要分地域,不同的地方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都不同, 有些地方是四五月种植, 秋季收获。
林渊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先种一小部分,如果不行,就换成四五月种植。
至于剩下的土豆则和红薯放在地窖, 每天都派人去看,还要保持干燥,避免产生霉菌。
不过这些事那些老庄稼汉比林渊清楚,所以林渊除了偶尔去看一看, 基本就是一个甩手掌柜。
庄稼汉们是被林渊叫人找到的老庄稼户,大多数年纪都超过了四十岁,几乎是从能下地开始就伺候庄稼,有经验,无论是除虫还是施肥都有自己的法子,不过自从被林渊叫人招来“农业局”之后,他们那些独家的法子就公开了。
他们被要求把自己的经验之谈全部整理好,不会认字没关系,有人记。
然后就派人去乡里做宣传和教导活动。
以前人们没有条件推广一些种植经验和技术,因为交通不发达,而且村子都比较封闭,现在林渊就是强迫性的把村子之间的壁垒打破,每个村子都要派人去示范村学习经验。
学习的好的,林渊会给予奖励。
林渊也鼓励养殖业,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养鸭子,养鸡和鹅的比较少。
这时候没什么饲料,鸭子的出栏时间是最短的,鸡要十四个月,鹅要七八个月,鸭子最短,三个多月四个月就能出栏。
农户有农户的智慧,都是养家畜,当然要选短期内就能见效的。
没办法,林渊只能把人召集起来,建造鸭舍,鸡舍。
鹅比较自由,散养。
自从到了泰州和高邮以后,林渊就没有再采取大锅饭的制度了,毕竟现在的情况还不是很糟糕,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时候,人们拥有私产反而会提高生产力。
大锅饭更适合灾荒的时候。
之前庄子里就是实行的大锅饭制度。
促进人们生产力的办法就是进行奖励。
就跟我国灾荒年代选劳模一样,树立劳动典型,鼓励民众奋发。
林渊去取了个头最小的红薯和土豆,蒸熟以后叫几个心腹过来吃吃看。
除了林渊以外,所有人都没见过这两样农作物,他们对土豆的热情没有对红薯那么高,毕竟红薯有甜味,在基本没有甜食摄取的现在,更加惹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