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_分卷阅读_715

  如果说按照一次性投资的方案,苏联人的计划更符合眼下的情况。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美国人的方案更合适。对于那位并不打算就此止步的东北重工业部长来说,内心真的很看重美国人的方案。只不过从哪些方面考虑,他真正下决定的时候都很是犹豫。
  而且两个人不能不考虑按照美国人的方案,完成基建之后设备的来源,以及对东北财政带来的负担。但美国人方案的长远性,又是两个人不得不考虑的。最终经过再三掂量,杨震还是决定让苏联人另起炉灶,将这个特钢厂的扩建和恢复交给美国人。
  但是杨震也针对美国人的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大体方案按照美国人的计划来,但是职工宿舍要同期兴建。不过职工入住的时候,需要缴纳的一定的房费。不在兴建职工医院以及附属学校,而是将这部分经费转拨给富拉尔基本地的学校和医院。
  杨震这个和稀泥的决定,明显让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不满意。美国人的方案,至少在眼下投资数额,要超过苏联人的两倍。这不仅仅是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的问题,可关键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案,上哪找那么多的设备去满足扩大后的需要?
  眼光长远一点的问题,他不是不懂得。这个钢厂不可能就此止步,未来还是要发展的。但是单从眼下来看,你完成基建不是问题,但是扩容之后的设备哪找去?就坐等着美国人不知道能不能兑现的承诺?
  既然设备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那还不如暂时放弃扩大的方案。头疼暂时先医头,至于脚等到脚疼的时候再说吧。眼下窘迫的东北财政,真的无法保证短时间那么大的支出。就算你能搞到设备,可眼下真的拿不出钱来购买。
  还有让苏联人重起炉灶,再重新规划一个特钢厂和一个重型机器厂,一个机床厂,别说东北现在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再去搞一个。就是有,你上哪搞这么多的设备去?尽管杨震拍着胸脯保证,等这些工厂完成基建之后,他保证将设备弄到手。
  但那位主席,却始终的半信半疑。倒也不是人家不相信他,就算是换了谁,也都不敢相信一个人能凭空变出那么的工业设备,还一分钱都不花。这岂不是天方夜谭,或是压根就是神话?
  第1826章 调整编制
  他杨震的本事的确高强,这一点他深信不疑。如果没有能力,也不会在日军重兵囤积的东北搞出这么大一块天地来。但他杨震也不是神仙,总不能一分钱不要的情况之下,再搞出几个大型工厂吧。就算美国人答应给设备,但是总不能全部都是白给的吧。
  而且他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这些设备,绝对不会增加东北的财政负担。在建设这几个工厂,东北只需要负担基建费用就完全可以了。至于所需的工业设备,保证不再用东北财政负担一分钱的经费。难道他真的有那个本事,空手能变出一大堆工业设备来?
  当初杨震信誓旦旦拍着胸脯,让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实在很难相信他可以从哪里搞来那么多工厂的设备。毕竟杨震是人,他不是神仙。况且就是神仙,也不可能一下子变出那么多的机器设备来。但在杨震的保证之下,他也只能半信半疑的接受。
  事实证明,杨震承诺的事情还真的就做到了。不仅从美国人手中搞来了大批的工业设备,基本上抢在美国人在对东北实施封锁之前,部分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还横扫日本工业系统,将日本人的工业用设备,抢回来一半还带拐弯的。
  佳木斯的第二特钢厂第二期工程,使用的那台一万五千吨的水压机,以及三台七十吨的酸性平炉。就是日本人为了建造大和舰,花费了高昂代价专门从德国进口的。四零年的一千万美金进口这几部设备,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第二重型机器厂使用的几部三千吨级的模锻液压机,也都是从日本人各个工厂搞来的。再加上之前丰收者计划抢回来的那些工业设备,以及从美国人手中搞来的工业设备,这些工厂的兴建和扩容的时候,还真的除了基建费之外,没有花费东北财政一分钱。
  不仅没有花费一分钱,还利用从日本拆卸回来的设备,将南满工业区被他搞得元气大伤的那些企业,短时间之内基本上都恢复了生产。鞍钢和本钢,甚至产能翻了不止一番。尤其是抚顺铝厂,依靠日本的设备和日本的技术人员,直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铝厂。
  只是这件事情杨震的确是做到了,却做得很是惊天动地,搞的中央很是被动。但他的厚脸皮和毫无顾忌,尽管被骂的很惨。也真的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节省了大笔的宝贵资金和时间。
  而在新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之中,这几年东北搞出的工厂,几乎承担了全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百分之七十装备的制造。节省了大笔宝贵的外汇,以及最重要的时间。除了从苏联进口了两个航空工厂,一个造船厂之外,在建设的初期所有设备的需要,基本上都是依托国内。
  不过不管当初杨震的保证能不能够兑现,但是至少在齐齐哈尔特钢厂扩建,重型机器厂建设上,还多亏了按照美国专家的方案来。在所有人质疑的眼光之中,所有的动力、管道、运输等设施,甚至厂房等基础设施都预留了相当大的余地。
  也正是基础设施已经事先留下了扩容的余地,使得李明瑞从南满打劫来的设备,进厂就可以安装,基本上用不到在搞什么基建。最多也就是管线的接口,因为口径不同,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如果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来,这些设备即便运到北满,但是因为基建上的问题,真正投入生产至少还得等上两年。那些设备就只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风吹雨淋。随迁过来的工人安置,会更加让人头疼。
  节省了最漫长的基建时间,那么投产的速度自然也就相当的快。在一贯的东北效率之下,这些设备从进厂到安装,再到投产的速度相当的快。设备进厂的当月,就基本上完成安装。一个半月之后,所有的管线和动力系统全部连接完毕。
  再加上此次丰收者计划抢运出来的工人,原本产量有限的富拉尔基这个专门制造枪炮用钢的特钢厂,在两个月之内的产量就翻了一番。在通化钢厂的设备运抵之后,甚至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翻了几番。
  除了镍铬等金属还要依赖外部供应之外,依托已经陆续投产的第一钢铁厂,其生产枪炮用钢的其余所有原材料。已经全部能够自己生产,并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当然炮钢的冶炼,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但是轻武器以及弹药用钢,基本上已经全部解决。
  尤其是航空炸弹的需求,不仅满足了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甚至还满足了后来美军参与进来之后,对日轰炸的百分之八十的需要。关内各大战略区的钢铁需求,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满足。正在兴建的集通铁路,所有的钢轨也可以全部立足国内,不在依赖不是很靠谱的美援。
  同时军工产业也在这批工人外加三千多部机器设备抵达之后,也在短期之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李明瑞从奉天打劫来的那批枪炮用钢的基础上,在短时间之内满足了抗联扩编之后轻武器装备上的缺口。
  重武器的仿制和生产,也大幅度的加快了速度。这批工人抵达之后,当年底就制造出来苏制zls加农炮二百门,一二二榴弹炮七十多门,保证了部队的扩编需要。以及为关内部队炮兵扩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此次会战之后,抗联全部停止了一切的日制轻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武器弹药生产,转向关内部队急需的七点九二子弹,以及抗联自身使用的七点六二毫米弹药的生产。同时加强了六零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的生产。
  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苦心经营之下,到抗战结束之前整个东北根据地,已经形成了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特种钢材、重型机器制造,佳木斯军工产业、汽车产业,哈尔滨的飞机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
  汤原的钢铁工业基地,已经改名为大庆的萨尔图石油开采和炼化基地。牡丹江的动力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珠河至延寿的化工产业等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以及鸡西、七台河两个特大型煤矿扩建与开采,多宝山铜矿的扩建与开采。
  尽管这些工业系统,相当一部分还是军工产业为主。以及因为根据地的面积所限,产品的还是满足战争需要为主。而且因为技术力量眼下还相当的不足,所有的工厂规模都只能算是中等。
  但是到四四年底除了部分工业产品规模还不如南满,以及缺乏一些轻工业之外。整个东北根据地内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当初整个北满只有少数的轻工业,以及采矿和伐木等一些工业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很多工业产品,还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暂时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但是整个北满重工业基地已经基本成型。工业制成品的产量,远远超过整个关内国统区的几倍。
  军工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让杨震手中的底牌数量多了很多。至少扩编的部队,不用为轻武器的不足而头疼。但相对武器装备来说,杨震最头疼不是武器上的问题,而是兵员补充的问题。
  工业发展越迅速,人力缺乏的局面就越严重。在还要保留农村足够从事农业人口,以及部队大量扩编的情况之下,更是感觉人口的数量不足。这次战后补充加扩编,部队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
  除了野战部队,铁道、工程等部队,也到了不扩编不行的地步。在需要抢修新京周边铁路线,以及抓紧时间建设集通铁路的情况之下,铁道兵纵队此次一次性就扩编两个师七个团的兵力。再加上还要选派人员去苏联以战带训学习海军,所需的兵员数量就更多。
  而且通过此战,杨震也发现了自己部队师一级的部队,编制有些过于庞大和笨重。重武器过多,也限制了部队在复杂地形之下的机动能力。中国不是西欧公路建设本就落后,而且几乎全部为土路的公路质量也相差很远。
  重装师的数量过多,严重的限制了部队的在复杂地域的作战能力。所以在与郭炳勋和各个军兵种负责人几经研究之后,杨震下了决心调整部队的编制,尤其是师一级的火力编制。同时对装甲、航空等军兵种的编制,也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此次编制调整,除了正式组建纵队一级的合成指挥部之外,主要是对师一级的编制和武器配备,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手术。减少了重装师的编制,将大部分的师一级编制调整为轻装师。
  全军所属部队之中,只保留十八个原来建制的师作为重装师使用。但将其中的山炮营,改为一个德制一零五榴弹炮营。师属炮兵装备两个一二二榴弹炮营,一个七十六毫米加农炮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也就是师属炮兵团改为四营制。
  其余的部队将野山炮从三个营,削减为两个营。改为七十五毫米山炮一个营,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一个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增编了两个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连。同时增加了骡马的编制,除了师属汽车连之外,全师改为骡马编制。
  团一级火力配置不变,团以下建制部队,营属十二毫米机枪数量增加一挺,新研发的四十毫米榴弹发射枪,每个步兵连增加三个,其余的火力配备标准则不变。而且团以下建制部队,都增编了骡马的编制数量。
  对于装甲部队的调整,根据眼下的形势发展,除了保留两个装甲师之外,在今后暂时不再组建新的装甲师一级建制。而是以轻便一些的装甲旅,作为装甲部队的主要编制,并增编了一批独立坦克团。
  装甲旅除了旅部下辖装甲车连和轻型坦克连各一个之外,下属部队编成下辖两个坦克营,外加一个两个营制的轻装步兵团,配备炮兵营、高炮营和工兵营各一个。并增加了各个装甲部队之中,技术兵种的编制。
  第1827章 装甲旅
  每个装甲旅支援火力加上苏制雅各六卡车,加上美制一零五榴弹炮改装的自行榴弹炮六门。用苏制嘎斯m卡车,加上日制九五式野炮,改装的自行野炮四门,外加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
  此外还装备固定在半履带装甲车上,作为自行高射炮的双二三高炮四门。以苏制卡车为地盘的,四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六门。卡车的越野能力虽说比不上履带车辆,但是在半履带装甲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之下,也只能暂时以卡车作为替代品。
  用履带车辆改装的自行火炮,基本上都配备给了两个装甲师。而且抗联也没有那么多的二流坦克,可用于改装。先用卡车改装以解决燃眉之急,保证满足装甲旅属炮兵的机动能力,可以跟得上坦克作战。
  同时在火炮的选择上,杨震也是下了苦工的。美制一零五榴弹炮数量不多,但是重量却很轻。苏制雅各六卡车载重五吨,腾出的重量可以对卡车的底盘加固,以便可以承担火炮的后坐力。
  野炮的选择上,选择九五式野炮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九五式野炮性能的确比不上九零式野炮,但是在重量上更轻。而且九五式野炮弹,与三八式野炮弹是通用的。缴获的数量,也比九零式野炮多。
  可供选择的余地,远远的超过九零式野炮。所以在野炮的选择上,最终还是选择了九五式野炮。而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后勤压力,除了两个装甲师配备的改装九零式野炮之外。所有步兵师的改型野炮,全部退出了一线。
  经过改编,全军拥有装甲旅六个。每个旅共计装备轻型坦克四十辆、中型坦克六十辆、苏制或是德制装甲车十二辆、汽车三百八十辆。此外还装备美制摩托车四十五辆,美制轻型吉普车十二辆。
  不过所有旅的编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获得坦克的数量和种类,各个装甲旅的编制都有不同。有的旅下属各个营下辖两个中型坦克连,一个轻型坦克连。有的旅却是正好反过来,装备两个轻型坦克连,一个中型坦克连。
  出现这种编制的原因,除了有些部队编制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复杂地形之外,主要还是根据获得的坦克种类和数量来决定的。不过在整个四三年因为受制与获得坦克来源和种类,几乎所有的装甲旅都是第二种编制。
  在接受了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之后。两个装甲师,所有的苏制坦克都被替换了下来。两个装甲师都清一色的改为德制三号和四号坦克,以及德制半履带装甲车,德制轮式装甲车。
  原来装备的苏制t三四坦克,抗联自己生产的部分同型坦克,以及苏制装甲车则被转入各个装甲旅作为主战坦克使用。而在编制装甲旅的时候,考虑到维修以及装备保养的问题。将同一国家生产和制造的坦克,尽可能的编入一个旅集中使用。
  比如装甲三旅的两个坦克营,每个营都下辖两个十字军巡洋坦克连,一个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连。装甲四旅则是以下辖四个t三四坦克连,两个bt快速坦克连。装甲五旅,则是装备抗联自己生产的两个t三四坦克连,外加四个美制m三轻型坦克连。该旅的装备虽是混编,但还是以美制为主。
  原计划这个旅,装备的都是美国坦克。但因为美国人提供的中型坦克,作为交换筹码被交换给苏联人。抗联自己生产的t三四坦克数量又不足,所以只配备了两个连为中型装备,其余的装备还是以美制坦克为主。
  至于装甲一旅和二旅,一个清一色的是德制三号坦克。另外一个则是英制十字军巡洋坦克两个连,丘吉尔步兵坦克四个连。这两个连的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苏联人在四三年初,从自己部队中撤装下来,转交给中国同志的,属于额外赠送到是罕见的没有收费。
  一向斤斤计较的苏联人,此次这么大方原因是这批英制丘吉尔步兵坦克,让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在气候炎热、地势平坦,以沙漠为主的北非或是西欧平原,这种坦克也许会发挥很大的威力。但是在泥泞的东线,比玛蒂尔达二还复杂的行走机构,却是让苏军吃足了苦头。
  在美军开始提供m三、m四中型坦克数量逐步开始增加,以及自己的t三四坦克产量越来越高后。这批在苏军之中极为不受欢迎的英制坦克,连同玛蒂尔达二型坦克,大部分便退出了一线战斗。
  在英制瓦伦丁步兵坦克数量足够后,苏联人干脆将这两种坦克,都转手给了抗联。四三年初,苏联人转交给了抗联六十辆,以替换美援的m三中型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对于这种坦克实在已经忍无可忍的苏联人,干脆将幸存的五十多余辆也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这批坦克苏联人不喜欢,抗联也一样不喜欢。行走装置不适应苏联的地形,更不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形。而且坦克采取小直径负重轮,是整个二战之中坦克之中最独特的。好处很明显,易于生产不说,被击毁一两个也不耽误行走能力。
  但坏处也明显,过小的负重轮悬挂行程太小,越野舒适性差到了极点。尽管时速极慢,二十公里的时速与马尔蒂达二一个样子。但是一百公里跑下来,里面的驾驶员几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时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机功能差著称的苏制坦克还要人命。
  可这个家伙比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还要厚实多的装甲,又让人感觉到不用可惜。这种坦克对于抗联来说,整个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过几经考虑,最终还是将这些坦克与十字军坦克编成了一个装甲旅。
  好在这种自量产开始一直到整个二战结束,始终是英军主要步兵坦克的苏军眼中的垃圾,英国人只援助给了苏联人三百多辆。除了这一百多辆,剩余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库尔斯克战役之中打光。
  苏联人转过来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联更加的头疼。否则扔是舍不得,毕竟抗联自身的坦克生产,才刚刚的开始。可不扔,用着简直太他妈的遭罪了,苏军装甲兵曾经经历过的噩梦,对于抗联来说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维修保养能力更差,噩梦还要长远的多。
  不过不管这些装甲旅的装备,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但在杨震的坚持之下,在苏联提供的大批德制坦克抵达,以及美制m三轻型坦克抵达之后,杨震坚持没有扩充装甲师的数量。而是采取了以轻便旅为主要编制,与步兵师调整的初衷是一样的。
  日军缺乏大规模的坦克部队,装甲师的编制至少现在对于抗联来说过于笨重,也没有那么大的需要。相对灵活得多的装甲旅编制,还是成了抗联坦克部队编制的首选。仅有的两个装甲师,是为了对抗日军可能会成立的坦克师团做准备的。
  不过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前,各方面转交的坦克数量不足,有限的坦克还要补充之前战损。抗联新组建的装甲旅,大部分还都是一个空架子。装备的重点,还是要保证两个装甲师,以及装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编成的每个旅,只有部分已经退出一线的苏制t二六坦克作为训练使用。但随着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陆续抵达,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国坦克,这些装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渐丰满起来。
  不过在整个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还是以美制m三轻型坦克,英制马尔蒂达二、十字军、盟约者坦克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马尔蒂达二型坦克,尽管防御力超级牛。
  但是这种优点不多,满身缺点的坦克,只能编制成独立坦克团使用。在战时配备给正面突破的步兵师,作为突破手段使用。当然这种越野能力几乎没有的坦克,只能在平原地区作战,山区是不适合这种坦克的。
  而就在抗联不断调整部队编制,以应对未来战局的同时。抗联当面的关东军,也在根据当面抗联装备上的变化,不断的在调整自己的武器装备配置以及兵力部署,以便能够应对抗联实力的变化。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四三年上半年,除了空中激战不断之外。地面上在前一次会战之中,明显都元气大伤的抗联和关东军,都在忙着舔舐自己的伤口,抓紧时间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大战做好准备。
  因为无论是杨震,还是梅津美治郎都很清楚。下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的大战,恐怕就是彻底决定东北命运的一战。日本人也许可以接受北满的丢掉,可以接受新京的丢失,但日本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南满这个对他们维持战争至关重要的工业基地丢失的。
  而杨震虽说也压根就没有打算在短时间之内,一鼓作气彻底的收复东北。但也正是考虑日本人只要血没有流尽,就不会放弃南满这一点。所以他一直琢磨怎么样利用日本人的这个心态,将整个南满变成一个日本人的绞肉机。
  一方面以自己不断想办法搞来的装备,利用装备上的优势,不断的削弱日本人兵力。给日本人的整体国力,不断的放血。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日本人不会放弃南满的态势,减轻华北各大根据地发展所需要承受的压力。
  至于杨震要说压根就没有打算彻底彻底收复东北,那也不太可能。毕竟收复南满,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应对关内战局。甚至可以一鼓作气直下朝鲜半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自己侧翼的威胁。
  但是杨震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收复南满,那么自己面对的将不单单是关东军。为了保证南满工业基地的安全,日本人会不惜放弃一部分关内占领区,甚至放弃太平洋战场,来全力保证南满安全的。
  第1828章 名古屋大空袭
  没有了南满的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以及丰富的铁矿、煤矿,镁矿,日本人根本就无力维持最基本的战争需要。如果说东南亚的石油是日本人的血液,那么南满其他工业则是他们的维持战争的根。
  如果自己真的想要彻底收复南满,那么这个压力对于抗联的来说就是太大了。中国人有难的时候,美英在袖手旁观,甚至是在助纣为虐。这个时候中国人,也不至于从美国人手中抢夺包袱,没事找事的自己扛上。
  所以他的计划,至少在四三年是没有打算收复南满。当然如果形势可以的话,他也不会介意将日本人彻底的赶出东北。但至少在四三年之中,这并不是他的主要计划。他的想法,还是尽可能的消耗日本人的实力。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在双方的战线虽说在空中打的激烈,但是在地面上却在大部分时间之内,都处于相当平静的态势。不过小部队的接触,还是持续不断的。前沿的炮战,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杨震一方面在想办法扩充兵员和部队的编制,一方面在全力的练兵。整个四二年下半年,抗联仅仅组织的多兵种联合军事演习,就达到了五次。纵队和师一级的合成军事训练,更是次数频繁。
  进一步的演练新的战术,加强部队步坦、步炮、地空协同作战能力。尤其是对坚固设防地域的步坦联合进攻,师团一级步兵进攻与防御战术。纵队一级的合成演练,多批次的进攻与防御。
  各个新编成的纵队司令部的磨合,各级指挥员的战场指挥能力进修。虽说大战役没有,但是这段时间对抗联各级军事干部来说,并未过的比战时要轻松哪去。学习、进修、演习,一个任务接着一个,甚至比战时还要忙碌。
  相对正在全力发展自己工业,并整顿部队调整编制的抗联来说。关东军的调整,则更加有针对性。在不仅面临着抗联的装甲威胁,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上,也同样面临美军威胁的日军来说,则出现了物极必反的情况。
  日军大本营停止了大和级后续战列舰的制造计划,加大了对坦克的研发和生产,同时拼命的加强仿制的德式五十毫米反坦克炮生产和制造。将现存的九五式轻型坦克炮塔去掉,加装五十毫米反坦克炮,改装为自行反坦克炮。
  同时在考虑八八式高射炮对空中威胁已经落伍,但是面对坦克表现出来的优秀性能。不仅加大了对这款高射炮的生产,配发给关东军和南方军作为反坦克炮使用。并将部分已经落伍的九七式坦克,按照改造九五式坦克的办法,加装缩短后坐力的八八式高炮后,改装为自行反坦克炮。
  经过苦心调整,关东军的反坦克火炮部队扩编了几番。除了一式反坦克火炮数量增加了一倍之外,大批的仿造的德国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也陆续进入关东军编制。与此同时,关东军八八式高炮的数量也翻了一番。
  而且配备了一百多辆,加装了八八式高炮的自行反坦克炮,以及七十辆九五式轻型坦克改装的自行反坦克炮。这次日本人变通了需要,知道新研制坦克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完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