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被佛法耽误的吐槽大帝_第11章

  惠岸使他那棍子左敲敲,右敲敲,嘲讽道:“我方才敲了敲,这搅屎棍的脑子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我再瞧瞧看,看看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
  孙悟空蔫巴巴道:“小行者莫要打了,是老孙的脑袋里没有好东西,老孙从此听菩萨的教诲,再不惹是生非了。”
  我:“那你保取经人去西天?”
  孙悟空:“保,绝不反悔。”
  我又问:“那若是他骂你、打你、赶你走,你也认他做师父?”
  孙悟空:“认,只有师父不要我,我绝对不敢不要师父。”
  你若早这么听话,省去多少是非哟。
  我和孙悟空交代完,我那怪徒弟还在执着地敲那猴子的脑袋。周边的土地山神同情地看着我,那眼神分明是在说:
  观音尊者你这个徒弟,莫不是个傻的吧。
  第7章 大唐傻丞相
  末了,那孙猴子对我说道:“你这个观世音,和人间传的观世音,有点不一样。”
  我望着他那副欠揍的模样,赠了他一句:“你这个孙悟空,和人间传的孙悟空,那可是一模一样啊。”
  聊罢,我便带着惠岸走了。
  就我们临走,他还拿着那根铁棍,固执地敲着孙悟空的头盖骨,恨不得敲出一个坑的模样。
  我这个徒弟,是个记仇的。
  我把那些话和孙悟空说完,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更何况,看孙悟空的样子,貌似还信了。
  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清楚,就那天庭?全是垃圾。
  我呸。
  我们此行最后一站,便是长安了。
  关于这长安,其实有两件事要讲。
  这两件事,都是关于龙王的。
  第一个龙王,是个倒霉的龙王。
  他在泾河掌管降雨,有一日听那打鱼人和砍樵人的对话,方知有个叫袁守诚的人,算卦算得十分准,把那河中哪里有水族,如何打渔,告诉了一个打鱼人。
  可是这样一来,那泾河的水族,不都被打尽了吗?
  他便假扮一个白衣的书生,去找那袁守诚算了一卦,算得及时下雨,多少雨点,他还与那袁守诚约定,若是算错分毫,便要将袁守诚赶出长安。
  他本以为一介算卦先生,能算出多少呢?谁知道玉帝下旨,正是那袁守诚说的量,他一时暗想,他不过是一条河的龙王,这世上千千万万条河,每日降雨何其多,那玉帝管着天下,这多一滴少一滴如何能知道?
  于是他便改了降雨的时辰,改了下雨的点数,次日去找那袁守诚算账。
  谁知道袁守诚不仅知道他是泾河龙王,还知道他要被玉帝抄斩,吓得那龙王向他求告,问一条求生之路。
  袁守诚说,这斩龙王的是魏征,要让魏征停手,只能去求太宗。
  龙王忙不迭地求唐太宗饶他一命,皇帝自然是答应了他,谁知道那魏征与太宗对弈的时候睡了一觉,竟然做梦的时候就把龙王斩了。
  龙王惨死,鬼魂去找那唐太宗算账,唐太宗被他搅的日夜不得安宁。
  佛祖对我说:“这龙王的鬼魂去烦那太宗,你在长安,顺路给他驱个鬼。”
  我虽然号称救苦救难,但是这事儿明显是天庭的事情,龙王也是天庭杀的,怎么出了事情要我去赶?
  佛祖说:“唉,慈悲慈悲,这是外交问题,外交问题。”
  他每次一提外交问题,我就知道绝对没有好事情。
  天庭和西天到底是两派,我们若要帮那唐太宗驱鬼,那定然玉帝也答应了佛祖什么事情,但是他每次有事之前,定要装的神秘兮兮,死也不露口风。
  那么问题来了,这龙王是天庭斩杀的,天庭连活的龙王都能杀,更何况死了的?
  其次那龙王只是少降了点雨,玉帝便如此消息灵通知道他改了雨点,那袁守诚泄露天机,让渔人把泾河的水族都打尽了,又透露那玉帝的圣旨,怎的半分处罚也没有?
  所以我说啊,这里面大有文章。
  第二件事情,是个命好的龙王。
  海州有个人,叫陈光蕊,考试中了状元,骑马看尽长安花,正巧那丞相家的小姐彩楼招亲,一个绣球打中,成了一段好姻缘。这陈光蕊本来是个寒酸书生,一瞬间功名有了,媳妇有了,后台有了,被朝廷派往江州赴任。
  这陈光蕊半路上买了一条金色锦鲤,一时心软放了生。谁知道他心善,那路上的人却不心善,洪江的两个船夫看上他妻子殷小姐貌美,便将他杀了,抢了他的身份和妻子,去江州赴任去了。
  而那陈光蕊被丢入河中,正巧那河里的龙王便是那日被打上去的金色锦鲤,见这人对他有救命之恩,就用宝贝留了他的尸体,留了他的魂魄,让他在水晶宫里当差。
  这殷小姐被贼人掳走十八载,把儿子放在木板上漂流而走,十八年后玄奘长大了,知道了身世,这才回京城向岳父求救,救了母亲,救了祖母,杀了那两个贼人。
  然后这龙王见陈光蕊大仇得报,便放他生还,让他从河上漂流回去,死而复生,也算圆满。
  看起来很美好是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这龙王既然可以让陈光蕊死而复生,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干脆让他自己死而复生,去京城求助丞相,或是手刃贼人,抢回妻子儿子,接回被丢在路边的老母亲呢?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丈夫、父亲、儿子应该做的事情吧?
  ……
  这都十八年了,他妻子被人家霸占了十八年,儿子被放在木板上顺流而下生死不明,老母亲因苦等十八年在路边乞讨,瞎了眼睛,这陈光蕊自己也是很心大嘛,跟着龙王在水底下当差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